纪律监督举报电话:0351-5687051 邮箱:sjbkjb@163.com
微信
微博
首页 > 扶贫攻坚 > 正文
【转型进行时】共话乡村振兴 共议农村改革
2021-09-27 10:07:28 来源:山西日报
 

  作为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山西系列庆祝活动的又一场重头戏,2021乡村振兴(太谷)论坛在晋中市太谷区阳邑小镇举办。
  论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促进法》”一个主论坛和“稳粮保供与农业生产托管、乡村产业与全产业链、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乡村人才振兴与农业科技创新”四个分论坛深入探讨,来自全国“三农”领域的引领者、研究者、实践者,金秋再聚金太谷,共谋“三农”发展,共话乡村振兴,共议农村改革。

乡村振兴有了法治保障

  9月23日,在农村改革重大决策参与者与亲历者杜润生的家乡阳邑小镇,数百名“三农”专家学者群英汇聚、交流碰撞,围绕乡村振兴建言献策、畅谈期冀。
  乡村振兴,法治是保障。今年6月1日,《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规定,为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提供了法治遵循。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参与了《乡村振兴促进法》的解读。
  金文成表示,这部法的出台,是我们国家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大背景制定的。它一方面把这些年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制化。另一方面又把各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解决脱贫攻坚突出矛盾和问题过程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做法,包括我们建立的组织体系、领导体系、工作体系,纳入到了法制化轨道。第三,是通过乡村振兴法又把我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政策和制度设计以促进法的形式纳入了法律,把五大振兴和城乡融合统筹纳入到了一个体系中实现了法制化。第四,通过这部法律把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关注的问题,需要防止出现的倾向法制化。这是一部促进法,也是一部保护农民权益的法,还是一部引领乡村振兴走向新的时代、实现全面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法律,相当于基本法的性质。
  《乡村振兴促进法》要突出“全面”这个根本要求。金文成表示,全面推进包括乡村振兴提出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个字的全面落实,还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全面落实,再加上把城乡融合发展统筹于整个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中。
  金文成表示,产业振兴是关键,没有产业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是实现“强美富”的战略目标、物质支撑和保障。生态振兴是我们发展的一个亮色,也是在未来把生态宜居的要求落实到整个发展的一个内在要求,要把良好的环境留给子孙。人才振兴是支撑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组织振兴是保障,文化振兴是既要塑形还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未来的目标要实现“强美富”,还有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提出要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使乡村振兴行稳致远走得好。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乡村振兴促进法》对于粮食安全、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有了进一步明确,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
  如何实现粮食安全,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分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徐小青围绕“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发表了演讲。
  徐小青表示,粮食安全首先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一个条件,属于国家战略。人多地少是我们国家最基本的国情,用7%的土地养活18%的人口。在这种情况下,粮食安全问题就更加突出。
  徐小青认为,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有一个观念,叫做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我们说的口粮,主要是小麦和稻谷。从全国情况看,2.1亿吨稻谷、1.3亿吨小麦、2.6亿吨玉米,大体上能够满足我们最基本的口粮要求。结构性的矛盾主要是缺食用的植物油大豆。饲料作物的供求也在波动。我们现在想了很多办法鼓励、支持大豆、玉米这样的农作物生产,国家采取生产者补贴的方式,小麦和稻谷,是用价格补贴的办法。大豆是一个资源型短缺问题,国家提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要利用好国内的资源,也要利用好国际资源,但最根本的是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发力的根源就是保护好耕地、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
  徐小青表示,农业托管企业、专业种粮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是适应我们国家现阶段农业的生产力发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有效形式,对生产力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都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

  乡村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让农村更清洁、更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更是明确表明要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绿化美化乡村环境,鼓励和支持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如何缩小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存在的差距,如何回应乡村建设行动中农民群众最关注的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尹昌斌分享了见解。
  尹昌斌表示,“十四五”期间,我们首先要巩固整治成果,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使过去的一些设施有效运转起来。其次,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分层次去做,比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设施应该向城镇看齐;刚刚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山区,要提出一些简单易行的措施;垃圾分类,集中居住的区域,要集中就地就近处理。
  尹昌斌认为,生态就是一种资本或者一种资产,涉及到宜居,就得有人进来。有人气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有人来了才能安居乐业,安居乐业以后美丽乡村自然就建起来了。人们腰包鼓起来以后,自然又会反馈回来,保持我们美好的环境。
  尹昌斌认为,从过去的单向整治到系统整治,这个系统整治就是统筹的概念。比如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跟厕所革命是连在一起的,生活污水叫废水,厕所叫黑水,黑水、污水如果不共治,人居环境就很难得到提升。这个统筹跟农村的基础设施有很大关系,比如说农村的水、电、路,要按照城镇化的方向来推进。首先是规划先行,不符合规划的房子不能建。其次,农村的环境整治涉及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缺口问题。前几年整治的时候大部分靠政府投入,或者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把“生态宜居”变成资产、变成资本,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进来,资金投入就有保障了。第三,要有意识、制度上的东西。村规民约一定要有,要约束人的行为,包括生产行为和生活行为,这样的话才能保障美好的成果。

  本栏目内容源自山西卫视“转型进行时”
本报记者王秀娟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