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6日| 联系热线:13593208963
首页 > 精准扶贫 > 正文
咬定目标不放松 “五向”发力促攻坚——河曲县筑牢脱贫摘帽根基
2019-05-05 17:58:40 来源:三晋传媒网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河曲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严格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和“双组长”负责制,紧紧抓住“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三大关键,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从“增收”“减支”“搬迁”“服务”“保障”5个方面推进脱贫攻坚。

1.做实做强产业就业,多措并举“促增收”

坚持把开发式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重中之重,实施“两个全覆盖”,强化“两个超常举措”,有力夯实了贫困群众脱贫基础。一是实施“两个全覆盖”保增收。始终把脱贫产业发展置于全县农业“六三”发展模式之下,针对全县平川区、半山区、高山区3类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出台产业发展20项奖补政策,每年拿出4500万元对农业产业全链条进行奖补,带动种养加全面发展,实现特色产业增收全覆盖。通过低保五保+金融扶贫+委托经营3项措施,实现所有贫困人口固定收益全覆盖。二是强化“两项超常举措”打基础。通过实施引黄灌溉、以工代赈、平田造地等项目,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制约脱贫增收的“水”“地”两大难题。投资5.1亿元,实施了引黄灌溉工程,建成投用后,全县农业人口基本可达到人均1亩水浇地。从2014开始,河曲县启动了“造地”项目,开发农田8677.35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202.9亩;建设基本农田1680亩,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357.72亩;实施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新增耕地1100亩。

通过“引水”“造地”,彻底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动力。

2.落细落实兜底政策,靶向施策“减支出”

在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政策的基础上,自主出台10项保障政策,有效化解因病、因学、因意外等造成的支出型贫困。一是有效化解因学致贫。出台“一全免一资助”2项政策,免除全县732名中小学寄宿生每年90万元住宿费;实施贫困学生教育救助,贫困户子女就读高中的,每生每年增加补助2000元,就读大学的,增加补助3000元。二是有效化解因病致贫。出台3项政策:主动为贫困户提供慢性病上门鉴定服务;县财政统一出资,为所有贫困人口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特别是为每名贫困人口缴纳68元的住院津贴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贫困户住院从第11天起,每天给予住院津贴50元,最高给付500元;实施医疗费用救助,贫困人口在二级甲等医院住院超过15天的,一次性增加救助4000元。三是有效化解因意外致贫。财政出资为全县所有贫困人口和残疾人一次性投保,办理政府扶贫救助保险,保障范围包括残疾人救助、教育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意外事故救助、医疗费用救助。河曲全县所有残疾人在享受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每人每年再补助600元,贫困人口出现意外事故返贫的,最高给予10.4万元救助。

3.抓紧抓好六环联动,破解难题“促搬迁”

针对村小、村散、村穷实际,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出台46个政策文件,深化22项改革办法,坚持“六环联动”,破解7大难题。在精准识别对象环节,把“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要求,细化为“一高一低两差三重一滞后”8项指标,确定了33个村664户1546人的搬迁对象,解决了“人”的问题。在新区安置配套环节,通过国家补助1.08亿元和统筹整合8000多万元,将户均自筹控制在9500元以内,解决了“钱”的问题。同时,将建房成本控制在1726元、人均面积控制在25平米以内,新建744套、整合740套住房,解决了“房”的问题。在旧村拆除复垦环节,在全省率先出台奖补办法,将群众的旧房和宅基地进行量化补贴,坚持土地、林地等权益不变,解决“地”的问题,坚持依法办事,制定“两协议一表决”“两请示一备案”工作流程,撤并26个行政村,解决了“村”的问题。在生态修复整治环节,把易地搬迁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一方面,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荒山绿化全覆盖要求,搬迁村的土地,只要符合政策,一律实行退耕还林。另一方面,在易地扶贫搬迁区域,成立12个林业管护站和造林合作社,优先聘用搬迁户为护林员,促进就业、增加收入,解决了“树”的问题。在产业就业保障环节,坚持开发式扶贫与兜底式保障并重,量身定制2大类11种就业菜单。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在安置区建成两大扶贫园区,组建24个专门吸纳搬迁人口的扶贫造林合作社和水利水保专业队,同时辅之以护林员、园林、环卫等岗位,基本保证了每一个贫困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个劳动力稳定就业。对无劳、失劳搬迁户,通过光伏电站、“五位一体”信贷分红等资产收益和社保兜底2种菜单,解决了“稳”的问题。在社区治理跟进环节,在安置区新建社区服务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卫生室等8大便民设施,周边配套学校、福利养老楼、农贸市场等5大公共服务设施,及时跟进搬迁群众上学、就医、生活等各项需求,确保了搬迁户安心生产生活。

4.改造改善基础面貌,补齐短板“强服务”

利用统筹整合资金2.44亿元,对全县所有行政村的水、电、路、网、房进行了全面排查、全面整改、全面提升,以基础设施的提升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在住房安全方面,对全县农村所有农户房屋进行多轮次、拉网式排查,并对疑似危房进行了鉴定。所有贫困户、边缘户的住房达到100%安全。饮水安全方面,投资7969万元,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47处,对24个集雨场供水的村配备净水设备506套,全面覆盖解决了314村“吃不上水”的问题。同时,县财政每年拿出143.8万元对农村水价进行补贴,解决了农民“吃不起水”的难题。交通客运方面,高标准对309公里通村水泥路进行改造提升,全县314个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通过自然通达、包片定期、电话预约3种方式,实现全县314个行政村全部开通客运班车。村卫生室方面,通过新建、改造、整合等方式,建设126个村卫生室,全县144个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覆盖314个行政村,每一个居民30分钟内可就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整村提升方面,利用政府债券资金6096万元、统筹整合资金336.9万元和PPP融资3亿元,组织实施了160个贫困村的整村提升工程,重点解决村容户貌脏、乱、差问题,乡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提升。

5.压紧压实政治责任,健全机制“强保障”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坚持把“三基建设”与脱贫攻坚同抓互促,把破解基层难点问题的过程转化为促进脱贫攻坚的动力。实施脱贫攻坚政策培训班等“五大培训工程”,建成新时代讲习所154个,选优配强村攻坚力量,解决基层攻坚能力不强的问题;县级领导包保,对54个软弱涣散村和攻坚薄弱村进行全面整顿提升。创新实施“四联三强化”工作机制,改建流动党员综合服务中心,对1160多名农村流动党员实行双向管理,解决农村基础不牢的问题。二是强化帮扶力量。开展结对帮扶“两个全覆盖”,每一名财政供养的干部职工都结对帮扶贫困户,每一个脱贫重点村都有一个县级领导包帮。三是强化督查考核。组建13个县级“3人暗访组”,全方位盘点“三落实”等工作情况,逐村逐户“过筛子”,一日一通报、一周一排名、一月一总结,发现问题,随时整改。组建4个4人督查小组,重点对省市督导检查反馈问题以及3人小组发现的问题进行核查,对问题不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见人见事、追责问责。组建5人电话抽查小组,每天按2%的比例随机抽查,确保了人到、心到、工作到。(忻州扶贫供稿:陈婷)


 

(责任编辑:张锦秋)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