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351-3238289 邮箱:1450352871@qq.com
微信
微博
首页 > 扶贫攻坚 > 正文
脱贫攻坚 决胜今朝(三)
2021-05-28 10:31:14 来源:山西日报

  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超常举措,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根本之策,是脱贫攻坚的标志性重大工程。
  5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创新思路和办法,对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实施“六环联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高效进行,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点的扶贫搬迁路径。

找准穷根——
搬出一片新天地

  翻开我省脱贫攻坚任务图,可以清楚地看到,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太行山干石山区、西部吕梁山黄土残垣沟壑区和晋北高寒冷凉区。这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闭塞、公共服务落后,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妻难,就像一条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把现代文明阻隔在大山之外,成为阻挡老百姓彻底摆脱贫困的最大难题。
  位于岢岚县的赵家洼村是一个典型“五难”村,不通电、不通网络,也没有卫生室。全村人吃水,就靠唯一的一口深井;几间老屋,要雨布遮挡才能熬过夏天;贫瘠的土地,养不住村里的200多口老少,小山村属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
  省乡村振兴局主要负责人张玉宏说,在我省有像赵家洼这样的深度贫困自然村3365个,搬出来是这些地方贫困群众的迫切愿望。
  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
  2017年9月,赵家洼整村搬迁,村民们搬进了岢岚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广惠园,提起生活的变化,村民们个个感叹不已。
  村民王三女说:“以前吃水还得担了哇,这会儿不用担了哇,都是自来水。”
  村民杨娥子说:“以前出门不方便,过了河,还得走5里路才能坐上车,现在家门口就有公交车,方便得很。”
  村民刘福有说:“以前干啥也不方便,现在出门走不了几步,就有商场、医院,要啥有啥。”
  村民曹六仁说:“搬到新社区,依靠政府的帮扶政策,能劳动的都有了工作,收入有了保障。现在是吃得好、住得好、有收入,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实现了。”
  “十三五”期间,我省以整村搬迁为重点,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规划建设1122个集中安置区,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2万,其中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13.77万贫困人口实施整村搬迁,同步搬迁11万人,涉及11个市、83个县。目前,我省36.2万搬迁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旧房腾退拆除和复垦复绿工作已经结束,符合条件的旧房腾退拆除率和复垦复绿率均达到100%。

“六环联动”——
统筹解决七难题

  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贫困程度深,生产落后、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是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把谁搬出来?房子在哪儿建?钱从哪里来?质量怎样管?……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组成员、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所长刘成虎对记者说,只有从方法上统筹迁入地和迁出地资源,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才能如期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
  我省创造性地闯出路径,“六环联动”实施整村搬迁,提出将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产业就业保障、社区治理跟进、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六个环节,以联动闭环的方式统筹解决好人、钱、地、房、树、村、稳等七个难题,推进深度贫困自然村实施整村搬迁。
  回忆过往,张玉宏感慨地说:“在2016年的时候,我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开工率全国倒数第一,当年的年度考核也是全国倒数第一,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省采取四个推动,彻底扭转了落后的局面。”
  为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快速高效运转,我省创新工作举措,综合运用现场推动、通报推动、案例推动、督导推动等方法,全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从2016年开始,我省连续5年根据工作重点,分别在吕梁市方山县、忻州市岢岚县、运城市夏县、忻州市河曲县和保德县、吕梁市临县召开现场会,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运用考核指挥棒,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排队、年考核,将进展情况及主要问题呈送当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采取每季度集体约谈、当面交办、限期整改等措施,用足通报推动,加快工程进度。
  将整村搬迁、后续扶持等先进典型经验推送各级媒体多次报道,选编《百村搬迁案例》印发全省,推荐整村搬迁等案例入选国家发改委政策指引等方式,强化案例推动,为项目县提供先进经验。
  每年抽调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驻村干部和第三方机构组成督导组,走遍83个项目县,督查所有安置区,抽查不同类型安置户,及时发现问题、专项督办整改,做实督导推动,促进后进县赶上来。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我省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2017年、2019年两度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2018年,“六环联动”推进整村搬迁的做法受到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跟进扶持——
小康路上跑起来

  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取得的成就主要有4点:一是“六环联动”,整村搬迁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成效斐然;二是风貌管控,2018年以后建设的286个安置区错落有致,成了具有乡村风情、田园风光的新农村示范工程;三是拆除复垦任务全面完成,实现了应拆尽拆;四是为搬迁群众进行住房不动产登记和办证,让大家吃上了“定心丸”,登记办证达到了99.6%,走在了全国前列。
  总结完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亮点,张玉宏话锋一转,搬迁仅仅是第一步,要想使搬迁群众稳得住、可融入,产业就业更重要。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我省把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后续扶持上来,创新工作体制机制,着力推进政策有效接续,千方百计把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落到实处,在产业培育和技能培训方面下功夫,确保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在城镇安置点,我省出台优惠政策,为县城大型安置点配套建设扶贫产业园区,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鼓励龙头企业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贫困家庭实施就业帮扶,鼓励搬迁贫困群众自主择业创业,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搬到县城的赵家洼村村民得益于后续扶持政策的帮助,过上了舒心日子,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刘福有跟保洁公司签了务工合同,曹六仁在玻璃棉厂做了勤杂工,王三女在县城当上保洁员,张秀清去了鑫宇公司搞绿化……除了财政兜底保障的贫困户,都找到了合适的岗位,年轻人更是如鱼得水,自主创业做起了生意。
  在农村安置点,我省依托特色资源优势,配套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现代新型业态,农村安置点的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阳高县古城镇道贤村安置区,配套建设日光温室产业园区种植西红柿,19个村的95户贫困户每户都分到了1个大棚。正在打杈掐尖的刘兰菊说:“以前住的是土窑洞,现在搬到了砖瓦新房里。人过来了,产业也有了,平时在园区打工,每个月有近两千元的收入。”
  从窑洞到楼房、从山村到城镇、从务农到务工,在三晋大地这片黄土地上,易地扶贫搬迁使广大搬迁群众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生产方式得到重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精神面貌得到提升。现如今,我省脱贫地区到处呈现出山庄窝铺搬出来、陡坡耕地退下来、荒山荒坡绿起来、光伏产业亮起来、电商旅游火起来、转移就业走出来、群众生活好起来的新景象。

  本栏目内容源自山西卫视“转型进行时”
本报记者李全宏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