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6日| 联系热线:13593208963
首页 > 教育科技 > 正文
郝晓东:读书是“吃饭”不是“吃药”!
2019-04-22 14:08:21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十年来,我在不同的学校发起教师专业阅读,也通过网络组织中小学教师在线阅读;我曾见证有的学校,师生阅读如火如荼,读书成为师生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也看到一些学校读书会萧条冷落、虎头蛇尾。我在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组织教师专业阅读,数千名教师被深刻唤醒,学习兴趣、职业认同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但也在一些学校经历了响应者寥寥,效果不佳的冷遇。

郝晓东作者近照

为什么同样是专业阅读,有的学校风生水起,而有的学校萧条冷落?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从现实角度来看,存在以下几种因素。

推动读书受形式主义影响。有的校长只在“面子上”做文章,不在“里子上”下功夫。把阅读作为附庸风雅的炫耀,当成学校的应景门面、宣传招牌、招生噱头和参观亮点,热衷于做展板、登报纸、上电视、搞活动。不切实际地希望通过阅读短期内产生轰动效应——大面积影响,大幅度提高。在推动读书中,误把手段当作目的,投入人力物力开辟读书空间,购买书架、图书,张贴名言警句等,校长自己却很难沉潜到书籍中,给师生以榜样,很少真正组织、领导教师们读书。在推动读书中,误把过程当作终点,虽然积极组织阅读节、写读后感、阅读分享会等,但活动结束之日也就是读书停止之时,活动本来是为了促进读书,但变为读书是为了活动,本末倒置。而且,越是难以沉浸到实实在在的阅读中,越容易从外在形式和手段上动脑筋、想办法,结果,南辕北辙,导致阅读成了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成了组织者出力不讨好的烦恼,成了教师们抱怨的负担。

推动读书受经验主义影响。有的校长和教师无意中把自身经验当作评判的绝对标准,只认可自己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事,对不熟悉、没经历过的事消极冷漠。一部分校长和教师(特别是学理科的校长和教师)对阅读不感兴趣,缺乏阅读习惯,更缺乏从阅读中受益的体验,于是,从内心对阅读的分量就看得很轻,虽然口头上也说阅读有用、支持阅读,但只是一种泛泛的姿态,而不是真实的想法。尤其是其中一些校长和教师还在当地小有成就、小有名气,思维更容易自我、割裂、狭隘、片面。容易把个体经验上升到绝对真理,看不到阅读与教育教学之间的隐性关系,看不到阅读对于教师成长、课堂教学、学校管理等内在的滋养,狭隘地理解教育,把应试当作教育的全部,把当下的考分奉为学生成功的圭臬,片面理解需求,以为只要做好应试就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就交代了上级布置的工作。

推动读书受实用主义影响。世界上的“用”分为“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实用主义者只看到“有用之用”,而忽略了“无用之用”。教师阅读大部分属于“无用之用”。一些校长和教师往往从实用主义出发,认为凡是与应考没有直接关系的事、当下效果不明显的事、不能大面积产生效应的事就是无用的事。误以为阅读是务虚、华而不实之事,是少数人的爱好。其实,阅读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阅读,可以汲取精神营养,丰富学识素养,提升内在修养,更新陈旧观念,增进理性认识,涵养人格情怀,拓展学科知识,促进教学效果。只不过阅读的作用往往是隐性而潜在的,阅读是“吃饭”,不是“吃药”,效果显现需要时间而不可能立竿见影,很难以标准化和可测量的思维来衡量。开展阅读不能有太多功利心,如果总是只考虑实用,只关注眼前,只盯着能看到的,就有可能忽略更根本、更长远的东西。看不到效果,不等于没有效果;当下看不到效果,不等于未来没有效果;一部分没效果,不等于完全没效果。我主持的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之所以有魅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做了一些“无用”的事——研读经典,在这里学习换不来职称、工资、待遇、荣誉等看得见的利益,但恰恰让教师们重新学会了热爱:爱上了学习,爱上了教育,爱上了生命。“有用”常常是“无用”,“无用”可能恰是“大用”,这是人生的辩证法。

推动读书受割裂性思维影响。读书虽然是单独的行为,但要做好,需要学校系统的支撑。许多教师有阅读的动力,但疲于应付繁重的日常工作和琐碎的家庭事务,没有闲暇时间,哪有精力读书。这就需要学校从系统的角度思考:整体规划课程安排,留出教师们阅读的时间,把读书与教研活动、开会整合,尽量减少形式化的工作,减轻教师的负担,给教师们“松绑”等。

忻州常春藤读书会

针对推动读书,以上从学校等外部原因分析,从读书内部来说,应针对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和读书者的学习基础来选择书籍,既避免盲目偏好通俗易懂的畅销书,也避免一味追求抽象深奥的经典书。从现实来看,读书本来就是少数人的行为,学校不要因为参与者数量少就降低标准,更不要因为没有规模效应就灰心丧气。阅读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读书有没有价值,能发挥多大价值,关键在于坚持多久。推动读书会,虽然平台、方法、渠道、技术很重要,但核心还是发起者自身的实力,有实力才有影响力和说服力。你能站多高,影响就有多大。最好的宣传不是脱离自身而向他人游说“读书好”,而是让自己因读书而优秀,因读书而专业,因读书而幸福,当他人向你探寻原因时,你说这是读书的作用,这才是最好的推广方式。

(作者系山西忻州师范学院教师、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责任编辑:张锦秋)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