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6日| 联系热线:13593208963
首页 > 忻州时政 > 正文
代县发展全域旅游大有可为
2019-12-23 09:33:27 来源:忻州在线

近年来,代县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以雁门关景区改制为龙头,以代州古城资源整合为重点,以发展乡村旅游为辐射,全域旅游建设迈出坚实的步伐。2015年以来,全县各景区(点)旅游收入总计169.04亿元,累计带动25000人年人均增收1500余元,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雁门关景区,改革改制添活力

雁门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代县发展全域旅游的龙头。

近年来,代县陆续投资5.6亿元对景区实施了文物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工程,使明代雁门关关城防御体系的主要建筑均得到原样恢复,初步再现了600年前明代雁门关全盛时的风貌。2014年12月,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通过国家标准委的评估验收,2017年2月,雁门关景区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8年8月,代县人民政府与中国银泰文旅集团签署了代县雁门关景区投资运营协议书,共同出资成立了代县银泰雁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由银泰方作为雁门关景区运营主体,完成了景区体制机制的改革。在5年内规划投资5亿元,对景区进行提质升级。

自2018年9月改制以来,代县全力支持代县银泰雁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工作,协助景区编制完成了《雁门关景区总体规划》,协调文化旅游、自然资源、水利、住建、乡镇等有关部门帮助景区解决用水、用电、征用土地等困难,处理景区与当地群众的矛盾,使景区的改革、改制和提升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一年来,公司已投资1800万元,完成了前腰铺服务区停车场硬化提升改造工程、核心景区旅游步道和27座生态厕所的改造工程;完成了后腰铺停车场硬化提升改造工程。在经营管理上,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了景区员工的服务水平。通过与旅游公司合作,配合县政府举办雁门关骑游大会、雁门关长城登山赛、雁门关马拉松越野赛等全国性的大型体育赛事,加大了宣传促销的力度,进一步提高了雁门关的知名度,扩大了雁门关的影响力,来雁门关旅游的游客不断增加。今年1-8月份,雁门关景区共接待游客33万余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9%。实现营业性收入1705.91万元,同比增长134%。雁门关村及周边村的群众依托景区优势发展旅游服务业,带动170多户、400多人脱贫致富,年人均增收1.5万余元。

代州古城,资源整合上规模

代州古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重大的历史价值。在建城23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曾是雁门郡郡治、代州州治、都督府府治、兵备道道署和振武卫卫所。古城保存着特别丰富的文物古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边靖楼、阿育王塔、代州文庙3处。此外,代县钟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主席路居纪念馆、周玳官邸、代州城址3处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内还有西城门楼、西城墙和西门瓮城、武庙、城隍庙、将军庙、兵备道署、州衙、慈云庵等文物遗存,以及堪称中国北方民居典范的众多民居建筑。

近年来,代县加大了古城开发的力度,先后投资1200多万元维修文庙古建筑,建设文庙广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投资5000多万元维修复建西城墙、西城门瓮城和西北城角楼;投资500多万元维修复建武庙建筑群;投资2300万元恢复了古州衙建筑群;投资2400多万元建起游客服务中心;投资2000万元新建文庙外围景观玉带湖公园。从而使代州古城的一大批文物古迹得到了保护和恢复,旅游景点得到了开发。为了大力推进“旅游兴县”战略,加快代州古城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步伐,县政府决定组建代州古城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对古城的旅游资源加以整合开发,对文庙、边靖楼、阿育王塔、西门瓮城及城墙、将军庙、城隍庙、武庙、钟楼、县衙(州署衙)、文昌祠、周玳官邸、慈云庵、毛主席路居纪念馆等文物景点进行升级改造,规划好旅游路线,实行统一管理,一体化运营,使古城旅游逐步红火起来,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靠参与旅游服务业脱贫致富。

乡村旅游,以特色取胜促发展

代县不仅有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的雁门雄关,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代州古城,而且东有杨家将宗庙忠武祠,西有净土祖庭白仁岩,南有国家级森林公园赵杲观。还有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和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遗址、毛主席路居纪念馆、太和岭口国共会谈旧址等革命历史遗址。其中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和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遗址已经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代县实施文化旅游强县战略,把发展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各景点景区的特色,现已编制完成了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和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遗址两个红色旅游规划,鹿蹄涧、橙草沟、太和岭口三个村的乡村旅游规划,组织开展各种节庆活动,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周边村群众脱贫增收。全县11个村共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采摘园等28家,其中13家农家乐年户均增收35000元。滩上镇峪河源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等涉旅企业20多家,通过资金合作、股份分红、固定劳务协作、五位一体贷款等方式,辐射带动近50个村的660多户2000余人,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

枣林镇鹿蹄涧村的杨忠武祠,是北宋名将杨家将后裔祭祀先祖的祠堂。创建于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至今已有740年历史,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忠武祠保存的古建筑、古碑刻、大殿塑像、族谱、兵器等都是珍贵的文物,发展乡村旅游有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为了把杨忠武祠打造成全县乡村旅游的典范,县政府连续两年在此举办“寻找美丽中华”全国旅游城市定向系列赛,来自全省各大专院校、体育团队和各界群众参加盛会,进一步提高了杨忠武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本村76户贫困户户户增收,今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达到8100多元。

除了依托人们熟知的东线的鹿蹄涧村杨忠武祠、西线的净土祖庭白仁岩、南线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赵杲观等景点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外,代县这几年还推出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如上馆镇橙草沟村的“春满代州·欢乐人家”大型彩灯展,打响了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炮;胡峪乡望台村的白水杏采摘节,使村民们的白水杏卖出了好价钱。枣林镇西马村的酥梨采摘节,使“黄土高原第一梨”打入太原、北京大市场。此外,还有雁门关乡吉乡缘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的雁门生态观光园的花海观赏、农家乐餐饮、特色住宿、户外采摘已吸引了大批游客。

聂营镇西段景村的20亩荷花园,在荷花盛开的季节更是游客如云,络绎不绝,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阳明堡镇孙家磨村、宇文村与山西益天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的益天然生态旅游区,建成了代县最大的水上乐园,构建起“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空间休闲系统,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拉动了饮食、烧烤、垂钓、农家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滩上镇新建的峪河源生态旅游项目以峪河源峡谷漂流为主体,利用代县滩上镇峪河及峪河两岸生态秀美的山水自然景观,打造了一个集水上娱乐、峡谷漂流、乡村游览、登山探险、索桥悠荡、湿地休闲、民宿度假、烧烤餐饮等为一体的综合体验型旅游景区。

挖掘非遗,兴文化产业富百姓

深入挖掘代县传统的非遗文化元素,大力发展非遗文化产业,是代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又一有效途径。去年以来,代县在古城雁门游客服务中心开设了代县非遗展销中心,共设16个展厅,涵盖刺绣、剪纸、布艺、叶雕、面塑等非遗技艺和代州黄酒、代州咸菜、白水杏杏干、润民月饼等农特产品;以非遗技艺为依托,宜绣则绣,宜剪则剪,宜编则编,采取“中心+基地+个户”模式,实行培训、实习、就业、加工、展示和销售一条龙服务,延伸产销链、提升价值链、壮大脱贫链,辐射带动周边贫困群众800多人。其中雁绣坊吸纳贫困妇女58人,年人均增收1.2万元;绣梦阁吸纳36位贫困妇女,年人均增收8600元;雁晶刺绣吸纳贫困妇女25人,年人均增收5200元;雁剪阁吸纳农村闲散妇女100人,其中贫困妇女62人,年人均增收3200元,让妇女靠一技之长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致富。该县还积极组织推介县域文化旅游精品,多次参加北京恭王府、省文博会、山西省文化艺术节忻州活动周、山西省首届非遗博览会等大型展览展销活动,并常年在恭王府设置购销展厅,使代县非遗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县实施精准扶贫、特色扶贫,大力培育各类非遗类技能人才,有效地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采用现场教学、帮带加实习等方式举办了代州古建、砖雕、木雕、刺绣、剪纸等非遗培训活动,吸纳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近三年来,累计受训人员达8000多人次,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群众1200多人,年人均增收1500多元。其中华亭环艺吸纳贫困人口12名,年人均收入达2.8万元;德义堂工艺美术吸纳10名残疾人,年人均收入达2.4万元;天顺昌泥塑彩绘吸纳贫困人口5名,年人均收入达2万元;望台雕刻吸纳贫困人口50名,年人均收入达1.8万元;杨氏古建吸纳贫困人口40名,年人均收入达1.5万元。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让非遗精品技艺得以传承,更为代县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效实现了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的双丰收。(杨继兴)
 

(责任编辑:张锦秋)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