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6日| 联系热线:13593208963
首页 > 热点时评 > 正文
一堆证明满纸戳,形式主义莫挡复工复产道
2020-02-29 10:37:07 来源:人民日报

近段时间以来,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陆续复工复产,然而出现了一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困扰企业复工复产的苗头。近日,受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委托,人民网推出的“战疫情抓复产——意见建议与监督举报征集”开通监督举报功能,收集防控疫情、复工复产中出现的矛盾问题、改进建议。这一举措,有利于纠偏限制企业复工复产的粗暴做法,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既考验着地方政府疫情防控的精准功夫,又测试着地方政府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的“绣花”本领。但是,一些地方却简单地“一刀切”,防止企业复工复产出现新的疫情,审核复工复产手续繁多,附加条件增多,有的条件设置甚至成为复工复产的绊脚石。

比如,填报表格多,审核周期长。在某地,企业复工复产需要交21份材料:15个表格、2份承诺书、1个应急预案、1个复工方案、1套食堂防护措施和1套宿舍防护措施。除了主管单位之外,有的材料还需要到街道上去盖章。审批表格数量众多,且存在多口径重复上报现象,无形中增添了企业的负担和压力。

又如,复工复产条件设置苛刻。有的地方要求企业配备驻厂医护人员,有的地方需要审批部门之间互相证明,有的地方甚至要求返工人员开具物业的“未离开城市证明”……这些复工复产的要求,看似严格,实则是形式主义的表现。层层加码的复工复产审批,有把“压实企业的责任”变成“推掉自己的责任”之嫌。

再如,有些政策制定不合理、执行机械化。有些地方从审批流程上允许企业复工,但又限制了企业员工的流动。尽管企业员工持有指定医院的健康证明,却依然被要求隔离14天;有的跨城区居住和工作的员工,甚至面临“上班要隔离,下班回家也要隔离”的窘境。有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没有一视同仁,按照企业规模出现倾斜,企业规模越小,开复工受限制越大。

凡此种种,都在拖慢企业复工复产的进度。就现实而言,复工复产,安全第一,加强防控本是必要之举。但防疫是硬任务,发展也是硬道理,需要不断寻找防疫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不是说机械执行政策、走个流程盖个章,就是履了职、尽了责。如果一些干部离开“表格”“证明”这一套就不知道如何推进工作,那就是把形式主义当成防疫工作本身。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追求的是“务实”,检验的是“精准”。在排查摸底中,是否可以告别传统人工手段,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将返岗员工动态信息“一网打尽”;在推进复工复产中,与其手握一沓证明,可否下沉到工厂、写字楼、园区等基层一线,把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的要求落实落细;在相关政策制定中,能否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政策衔接,防止出现下游企业复工,上游企业还在“肠梗阻”……办法总比困难多,遇到任何问题,只要我们多从实处着眼、多从实事入手,统筹兼顾、精准施策,就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加速复工复产的进度条。

当前,各地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我们要抓住时机,推动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既不能对不同地区采取“一刀切”的做法、阻碍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又不能不当放松防控、导致前功尽弃。“防疫审批”不是金钟罩,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最讲实效、最忌虚功。讲实干、重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在复工复产路上挡道,让企业把精力用到生产经营上,才能夺回失去的时间,赢得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责任编辑:孙娜)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