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5日| 联系热线:0352-2050288
首页 > 市场消费 > 正文
市民需警惕“征信修复”行为
2022-09-01 15:59:47 来源:大同晚报

       三晋传媒网大同讯:“收费修复,不成功,就退款……”近日,市民小周的手机上接连收到了多条信息,内容都为“可以修复征信”。小周带着疑问咨询了一家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得到的答复为,“这很可能是新型诈骗,一定要小心,切勿点开相关链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征信报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出具,可以反映个人或企业社会信用的基本情况,如果其中出现不良记录,会对企业或个人在贷款、申请信用卡、升学就业、出行等多方面带来影响。“正是由于征信报告的重要性,让一些不法分子动起了歪脑筋。”我市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的信用报告都没有“修复”一说,征信领域也不存在“征信修复”的概念,征信报告中的信息都是由相关信贷机构报送的(比如一个人在银行办理过业务,其征信内容就由该银行报送),这些机构如何报送,征信报告就会如何展示。“可以说,打着征信修复名义进行的商业活动大多都是骗局。”

       早在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重点开展“征信修复”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治理对象主要是假借“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名义招摇撞骗,通过虚假宣传、教唆无理申诉、材料造假、恶意投诉等手段骗取钱财或个人信息,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市场主体。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不良信息不会终生记录。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在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内,信息主体可以对不良信息作出说明,征信机构应当予以记载。因此,一旦出现不良征信记录,市民要通过正规渠道解决,切勿盲目相信“征信修复”等行为。

 

(责任编辑:薛剑飞)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