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学期除了美术和音乐的兴趣课,其他什么课都没报。”
“我家只有线上的英语课了,而且还是周中上。等开学了看看情况再说。”
8月21日,距离2021年秋季开学只有10天了,小区里,两位妈妈一边陪着上小学的孩子玩耍,一边聊着天。
连日来,全省各地陆续暂停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线下培训活动,并明确,今后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双减”政策落地有声。
家长:如释重负还在观望
听说以后都不能线下上课了,上五年级的小毛(化名)心里窃喜。从上三年级开始,他的节假日总少不了要上各种课。这个暑假,他报了学而思数学第一期面授课,7月底上完课后,便继续在新东方上英语课。“英语线下课上了一多半,转成了线上。”
对于校外培训班,小毛的妈妈有很多“抱怨”:“每次上课都跟‘打仗’一样,踩着点去的话,光等电梯就需要十几分钟。那栋楼全是各种培训班,上下课高峰期人特别多。”
对许多家长来说,校外培训还意味着要付出相当大的家庭财力和人力。“语文、数学每次线下课报名,都至少需要六七千元,加上英语,三科下来上万元。这只是半年的费用。”小毛的妈妈感叹,“我和他爸都是工薪阶层,这笔培训费压力不小。而且,上培训班还得来回接送,人力负担也不轻。”
相比小毛的窃喜,妈妈“有点心里没底”。“上了培训班能不能提高成绩不知道,但总觉得要安心点。前几天问了好几个机构,秋季线上课都安排在周中的晚上,孩子晚上还要写作业,怕时间太紧,没敢报。”
陈陈比小毛高一个年级,他的妈妈也在观望中:“线下课不能上了,现在什么课也没报。周末先上兴趣课,看看情况再说吧。”
老师:课堂效率是最主要的
“‘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学科辅导班没了,学生课业负担轻了,家长经济重负减了。”榆次一中老师王永明说,“这是天大的好事。”
在省城某知名初中任教的梁老师对于“双减”也“举双手赞成”。“多数学生是被动上的培训班——被家长逼迫或者看到其他同学上,自己不上不踏实。没有内驱力,上课效果应该也不大。”梁老师分析说。
“学生们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如果上课效率高、课堂接受好,应该没有课后上培训班的需求。”梁老师说,“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我想对家长和学生们说,首先一定要抓住在校学习的有效时间,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课堂上,高效的课堂、刚性的落实,这是最重要的。其次要做好家校联系,一方面父母亲要知道孩子在学校是一个怎样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学生们有问题要随时解决,不让问题拖延下去,做到日日清、月月清。”
“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积极探索‘双减’工作的特色落地路径。作业方面,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上持续发力,坚持‘减总量、提质量、优设计、重指导’原则,将作业管理纳入校本研修,由作业设计转向课堂设计,由课堂设计转向专业提升,形成一个闭环。同时,还对作业量进行加减法:加的是小量恒定作业、跨学科综合作业、社会实践作业、作业套餐等,减的是机械、无效的抄抄写写,努力做到低年级学生不把书包带回家,高年级学生不把作业带回家。”山西省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贾嵘介绍了学校已经做和正在做的“双减”工作,“课后服务方面,学校利用托管时间,为不同年级学生设计了不同课程,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能根据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相关课程种类很多,每个年级下午都会有走班化课程学习。”
专家: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
“多了解国家政策、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家长们的焦虑会有所减缓。”贾嵘校长说。
“‘双减’之后,不少家长担忧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补课,中高考中能取得好成绩吗?设身处地,有这样的‘疑问’无可非议。”王永明老师对此提出建议,“首先,解放思想,把课余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相信孩子有自查、自纠、自补、自进的能力,放手让孩子去读课外书,去校外研学,去社会实践,毕竟,高考考的是解决情境中问题的能力。一味刷题,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有害。其次,要相信学校和老师。学校是教育教学主阵地,‘双减’落地,其中一个措施,就是学校要上好每一节课,占领主阵地,提升教学质量。第三,要自知。物之不齐是天道。家长要引导孩子走一条适合孩子自身发展的路子,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度。第四,要尽家长之责。保持与学校老师的正常联系,协助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生一定要回到校园,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一定是学校。”省教科院发展战略中心主任汪华英分析说,在人人追求“有好学上”的今天,学校教育,尤其是公立学校,要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优势和特点,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形成全面优质可选择的教育服务尤为重要。“提高学校教育服务质量,首先就是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供给质量。基础教育是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就是普及、便利、人人可享、时时可用、处处能用。因此,让学校课程更加体现国家课程思想、适合学生需要、体现高质量服务品质,这是公立学校首先要为全社会教育服务机构所立的‘标杆’。”
“说到底,学生成长不仅仅是某个学科而是在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环境中全面成长,不仅要身心健康、习惯良好,而且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要达到本年龄的最好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让学校经历成为学生一生幸福成长的基础’。”汪华英强调说。(记者李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