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始祖,千秋万代,炎黄一脉,共拜神农。”随着农历四月初八(5月12日)神农炎帝诞辰纪念日的临近,一方上刻16个篆体字的石碑在神农炎帝故里高平市被发现。
从石碑用材的等级、上面所刻文字内容的用词语气、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及时代风格来推测,这方石碑可能是元大德年间皇家御赐的专用祭祀碑刻,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这方石碑的收藏者是高平市的王永忠。王永忠现任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夏炎帝文化基金会常务理事,是当地知名的收藏和研究神农炎帝民俗文化的民间学者。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收藏,51岁的王永忠收集了历朝历代的神农炎帝像、神农炎帝文化书籍以及散落于民间与神农炎帝有关的唱词、木雕、石雕、瓷雕、画像等民俗文化藏品有几百件之多。
近些年来,他集中精力,对自己所收集的与神农炎帝有关的藏品进行归纳整理,并系统地加以分析研究,以捋清历史脉络。随着这项工作的循序推进,他手中一些从未示人的藏品开始重见天日。
1 石碑有100公斤重
3月19日上午,在高平市神农镇的一处民宅内,山西晚报记者看到了这方石碑。“足足有100公斤。”在现场4名青壮年男子的齐力帮助下,王永忠将这方石碑小心翼翼地平放在地面的木架上。
石碑为黑色方体,从外观上看,与常见的青石略有相似。经用卷尺测量,石碑长81厘米、宽80厘米、厚度约7厘米,几近正方形。
石碑虽然表面平展,但背面凸凹不平,四周均有缺损,所幸石碑表面所刻字体未有明显损伤。
石碑上的16个篆体字为竖列排序,共排4行:“华夏始祖,千秋万代,炎黄一脉,共拜神农。”石碑上每个篆字长约16厘米、宽约6厘米,所刻字体修长齐整、线条匀称、笔法流畅、雕工精湛,给人一种规整大气之美感。
王永忠找来两根圆柱形小木棒,蹲在地上,在石碑的表面轻轻扣敲起来,伴随着连续不停的敲击,石碑发出阵阵悦耳的声音。有趣的是,轻轻敲击石碑,四周边沿发出的声音比石碑中心的声音更加清脆悦耳。山西晚报记者试着用手指轻扣石碑表面,石碑也发出了叮叮咚咚、高低不同的音阶。“这是一方用灵璧石雕刻的石碑,在古代是比较稀缺名贵的石材。”王永忠说,“过去,灵璧石主要是达官贵人的玩赏之物,古代的乐器‘磬’,就是用灵璧石制作的。”
通常来讲,古人在寺庙或神庙内雕刻石碑、树碑立传多为青石或汉白玉石,而王永忠收藏的这方石碑却为名贵的灵璧磬石,且从体积、重量和制作成本来看,可谓是灵璧磬石中的“巨无霸”。古时达官贵人将灵璧石作为玩石收藏的小件灵璧赏玩之物与之相比,绝非一个档次。
2 “会唱的石头”从何方来
从石碑的侧面可以看到,这方灵璧石明显有层里结构,厚薄不同的多个层面组成了一块完整的天然石板。“石碑的制作材质是典型的灵璧石中的磬石,磬石是灵璧石中的独特品种,历来是皇家宫廷专用的打击乐器用料,故宫、孔庙保留的编磬都是产自灵璧的磬石。”王永忠说。
灵璧石被人们奉为石中美玉,素有“天下第一石”之美称。灵璧石中的“磬石”之所以能敲打出清脆的音阶,全依赖于石头本身的密度与众不同。距今约4亿年至2.3亿年之前,复杂的地质运动以及火山喷发所产生的高温熔岩,造就了这些质地坚硬、音色纯美的灵璧磬石。磬在我国古代被奉为尊贵而神圣的乐器,专为皇帝举行国事庆典、宗庙祭祀及宫廷宴席等礼仪活动之用。早在新石器时期,古人就曾以石制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1950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虎纹石磬”就是用灵璧石而制成的,敲击时能发出很强的金玉之声。
灵璧磬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磬云山,灵璧磬石石刻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当时皇家即开始采用灵璧磬石制作特磬,开创了我国古代“金石之乐”的先声。
3 可能是皇家御赐的祭祀碑刻
王永忠收藏的这方灵璧石石碑,有“玉振金声”的音质,轻击微扣,都可以发出琤(王从)之声,余韵悠长。经测定其硬度大约在6—7度,肌理缜密,质素纯净,坚固稳实,有分量感和温润感。其表皮粗犷雄浑、气韵苍古,纹理丰富,韵味十足。
“从这方石碑的材质档次,加之上刻文字内容的用词语气、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及时代风格来推测,这方石碑可能是出自元代皇家御赐的神农祭祀专用碑。”王永忠推测道。
王永忠此言并非空穴来风。
作为神农炎帝故里,高平拥有着最为密集的神农炎帝文化密码。从2016年开始,高平已连续3年举办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节,来自海内外数以万计的人们来到这里祭祀神农炎帝,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信仰的重要平台。
目前,高平与神农炎帝有关的历史遗存数量庞大,以羊头山为中心的上党地区,分布着以“神农”命名的老地名不胜枚举:“神农城”“神农洞”“神农泉”“神农井”“神农池”“神农庙”“神农殿”“神农祠”“神农乡”“神农药王庙”等等,并存以炎帝陵为中心的羊头山神农上庙、炎帝陵五谷庙、炎帝行宫、团西村炎帝寝宫、炎帝中庙、炎帝高庙、中村炎帝庙、赤祥村炎帝庙、西沙院村炎帝庙、邢村炎帝庙、三甲北村炎帝庙等庙宇院落35座。即便如此,近年来仍不断有新的发现。
王永忠将现存与神农炎帝有关的庙宇大致分为三类:以羊头山神农庙、炎帝高庙等为代表,创建年代不可考、唐宋时期已建的神农炎帝庙宇;炎帝陵五谷庙、团西村炎帝寝宫、炎帝中庙、中村炎帝庙、赤祥村炎帝庙等创建年代不详,或在元代修建,或在元明清时期屡屡修缮保留元代遗构的神农炎帝古建筑;炎帝行宫、西沙院村炎帝庙、邢村炎帝庙、三甲北村炎帝庙等创建年代不详且呈明清风格的祭祀神农炎帝的庙宇。
“羊头山神农庙内曾存元延祐元年(1314年)立石的《乃庚后歌碑》,上刻:‘神农遗迹在羊山,祠宇重修构此间。’炎帝中庙太子殿建于元至正年间,而中村炎帝庙是创建于元大德年间。”王永忠认为,纵观历史,元代是祭祀神农炎帝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历史节点:“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唯一有明确记载的官方祭祀神农炎帝是在元代。也就是从那时起,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高平民间修建神农炎帝庙宇较为集中的时期。”
在晋东南地区,高平羊头山是公祭神农炎帝的场所,从羊头山上到山下,依次布列着炎帝高庙、炎帝中庙、炎帝下庙。羊头山下的中庙村炎帝中庙内,清康熙年间所立的《重修炎帝庙并各祠殿碑记》记载:“奉敕建立其来已久矣,创兴之始查不可考,重修于至正元年(1341年)……”“至正”为元惠宗年号。从“奉敕建立”可以看出,作为祭祀神农炎帝三大庙宇之一的炎帝中庙,是奉皇帝之命所建,其祭祀之礼也肯定是官府来主持的。
羊头山下,距炎帝高庙不远处的神农镇庄里村,存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所立的“炎帝陵”石碑,距今已有408年之久。
农历四月初八是神农诞辰日。由于是炎帝陵所在地,每年的这天,庄里村都有盛大的祭祀活动,而且要在四月初八前20天就开始筹划祭祀活动,可见规模之大。
虽说历朝历代都曾派祭官代表官府前来庄里村祭祀神农与炎帝,但从现存史料来看,有明确纪年文字记载的并不多见。“神农冢天下有二焉:其一在湖广衡州府酃县(现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载於祀典,每三岁遣官祭;其一即此冢(高平炎帝陵)。元成宗大德九年,亦尝遣祭,禁樵采。然南北二冢相去三千里,世代久远,是否真伪,莫知其详。今此坟侧有神农庙,有司岁时致祭焉。”这是明朱载堉《羊头山新记》中的一段文字。
朱载堉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生于1536年,卒于1611年,为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律学家、历学家、音乐家,生前曾三登高平羊头山考察,最终写下了《羊头山新记》。“‘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亦尝遣祭,禁樵采’。从朱载堉的这句表述可以看出,至少在元朝,庄里村炎帝陵就被元朝廷认可,并遣官致祭,之后的历朝历代官府也都会在四月初八这一天派官员前来祭祀。”王永忠认为,朝廷派官祭祀肯定要明显高于地方政府的祭祀规模,场面不仅气势恢宏,而且在所用的祭祀用品上也非同寻常。“用灵璧石这种地方民间较为少见的石材雕刻的石碑出现在这种场合,也就不难理解了。”王永忠表示:“从碑文的文字用词语气来说,‘华夏始祖,千秋万代,炎黄一脉,共拜神农’,语气既非出自民间,也与一级地方政府用词口吻不符,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发号施令’,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另外灵璧磬石祭祀碑的制作成本以古代的条件应该是非常昂贵的,他推测,这方石碑很可能就是元大德九年的那次官方祭拜神农炎帝活动中,皇家御赐的专用祭祀碑。
灵璧石密度高,材质硬,雕刻并不容易。这方祭祀碑背面及四周凸凹不平,明显不取直。相对而言,碑上所刻的16个篆体字却细致精美、气派端庄。“很显然,这些篆字在雕刻后是经过匠人打磨的。”王永忠用放大镜仔细观瞧石碑上的字体,阴刻的部分仍能看出人工雕刻后留下的凹凸不平的痕迹,石碑表面的各个部分都大面积分布着岁月留下的颗粒状、片状氧化物。
据王永忠推测,这方祭祀碑很可能还有碑首、碑座及四周装饰等附属物件。“但从石碑的尺寸来看,加上碑首、基座,整方石碑可能也就在1.2米至1.3米之间,最高不会超过1.5米。石碑外形粗犷、文字制作精致规整的特征,与元代宫廷艺术品的制作风格非常相近,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
4 祭祀碑透露神农与炎帝长幼辈分关系?
“这方祭祀碑上虽说仅有16字,却明确区分了神农与炎帝的长幼辈分关系,向后人明确了多方面的内容。”王永忠说,碑文明确了华夏民族的始祖是神农;明确了炎帝与黄帝的关系是同宗同祖,神农与炎黄二帝的关系是长辈与晚辈;华夏民族经历了千秋万代,一直会延续下去。“这种语气与论调任何级别的官员都不敢随意使用,只有历朝皇帝才敢下此定论。”
“大德”年号为元成宗时期所用。作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元成宗在位13年,算是元朝历史上有所作为的第二代皇帝,其在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推行汉学、完善礼制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业绩,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宗祖祭祀便是其在位最大的成就,高平神农与炎帝祭祀也在此时出现了一个历史高潮。
查阅史料得知,在先秦以前,神农、炎帝与神农氏是分开来讲的,并没有“炎帝神农氏”这一提法,就连司马迁在《史记》中都别述另提。直到西汉末年刘歆在《世纪》中才说“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种,故天下曰神农氏”,首次把炎帝与神农看做是一个人。这一说法依然沿袭至今。
在王永忠看来,这方祭祀碑价值之处是明确区分了神农与炎帝的长幼辈分关系。
“神农是指一个人,专指‘尝百草、获嘉禾、制耒耜、造乐器、建城池、定历法’的伊耆氏,也叫石年,出生在神农洞,成长在羊头山,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缔造者和创始人,也被后世尊称为‘农神’‘农王’‘农皇’。”他认为:“‘神农氏’是指以神农为首领的原始部落(或氏族)的族号或族名,神农的直系后代首领通常冠以‘炎帝神农氏’。”王永忠说:“‘炎帝’是神农的直系后裔,是神农氏部落的首领,因掌管‘火’的使用,被尊称‘炎帝’。炎帝不是专指某一个人,而是八代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辈儿祖宗’。也就是说,神农是炎帝的先祖,八代炎帝皆尊神农为‘高祖’。所以,神农炎帝文化首先是‘神农文化’,然后是‘炎帝文化’,二者总称为‘神农炎帝文化’。”
在高平,以神农与炎帝命名的庙宇是有区别的,既有神农上庙、中庙、下庙,也有炎帝高庙、上庙、中庙、下庙,祭祀体系完整明确、区分非常清楚,从而也佐证了这方祭祀碑上对“炎黄一脉,共拜神农”的准确定义。
在王永忠看来,这方祭祀碑选用灵璧石也是暗含着后人对神农在历史上的地位的肯定。
据史料记载,神农最早发明了乐器“神农琴”,被认为是华夏民族音乐的最早发明者。有专家经过考证认为,“神农琴”上的五根弦名宫、商、角、徵、羽,实际上就是中国民族音乐所指的五声音阶。
王永忠认为,用灵璧最好的磬石制作成祭祀碑,无疑是对神农发明音乐这一伟大功绩最合适、最准确、最崇高的褒奖与纪念。
另外,古人把灵璧石又称为“八音石”,是取佛典上的“八音”名数,佛经称如来佛祖佛法广大,他以特有的八种极美之音去感化芸芸众生。用“八音”命名,是对灵璧石天然具有佛性的绝佳赞美。而农历四月初八既是神农的诞辰,也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两大圣人出生在同一天,用“八音石”作为祭祀的重要礼器,其特殊含义不言自明。
王永忠表示,自己的想法仅是从现存史料进行推测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希望对神农炎帝有更深研究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让神农炎帝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示人。”
随着对与神农炎帝有关藏品的系统整理和研究,王永忠产生创办神农炎帝博物馆的念头,“建立专题博物馆,才能让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对神农炎帝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采写、摄影、视频拍摄:山西晚报记者 李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