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监督举报电话:0351-5687051 邮箱:sjbkjb@163.com
微信
微博
首页 > 山西非遗 > 正文
南庄无根架火
2019-03-06 10:17:14 来源: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网

 “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铁棍爱煞人”这一享誉三晋的民间谚语画龙点睛地诠释了南庄架火在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社火,民俗文化活动中的精髓所在。做为中国晋中社火龙头的南庄架火,“中国社火在山西,山西社火数晋中”这一中国(晋中)社火节的主体语,全面体现了南庄无根架火这一民间艺术奇葩的魅力与其在中国社火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南庄架火起源兴盛于榆次,太谷,清徐三县交界处的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南庄村。南庄架火源于古,起于唐,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据传在中国古代,胜利,收获,生子,婚礼等等有喜庆之事时都要点起篝火,在其四周欢歌舞乐。这可唯是最初的社火形式,随着人类的文明的不断更新发展,篝火在不断的改变自己的形式,人们的欢歌舞乐也在不断的创新改革。随着灯的出现,在唐代时,高杆直矗,上面张灯结彩人们在下面欢庆,占祭,歌舞升平。宋时,火药发明出现鞭炮,于是在张灯结彩的高杆之上又加挂鞭炮,这便形成最初的架子火。

 

六百余年前,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建庆功楼,并降旨普天同庆。素有社火之乡之称的晋中大地,借助当时不断发展壮大的晋商富豪的出资相助,更是大行社火之风。在此时晋中盆地社火精品倍出。南庄传统架子火也极力改革创新。又值江苏武进,吕富,吕贵兄弟两人侨居南庄,看到南庄无根架子火,爱不释手,并于南庄老艺人一起,遂将举世闻名的苏杭刺绣,彩绘和园林艺术等技艺与南庄传统架火融为一体,始创了名扬三晋的南庄无根架火,并受到了当时明朝统治者的赞赏,明王朝皇家贵族当时在南庄架火前刻立石碑一座,后毁但存拓片。以后南庄人民为纪念这段历史,用原拓片制成石碑立于架火前,并在燃放架火前先将此仿制石碑,燃烧升天,以祭先人功绩。

 

拓片原文所载是:

 

大明万历朝仲春上月上元书驰放焰火碑记

为庆天,地,水三宫,三神,祝普天同庆,贺新岁之五谷丰登,请免水陆之灾,风雷冰雹之灾,降神火之威,压瘴生之滋生焉。

敬此流芳

社以神之体民,以火之望,普之以四面八方,借泰山之势。社生灵。持以此山火为延庆。

树立此碑,继世永昌。

万历皇朝岁在甲午仲春正月二十四日立。(公元1594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

 

 

经吕富,吕贵兄弟二人与南庄先辈的精心设计,改革创新的南庄无根架火信受世人关注,是南庄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是宝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财富,也是我们的祖先经过漫长艰苦创作和实践而取得的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上下所有的艺术工艺品中能够把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和苏杭刺绣,园林艺术,焰火燃放等各种工艺等融于一炉。具有久观不衰艺术魅力的“南庄无根架火”实难一见,确系独一无二。正因南庄架火的精,绝;妙,即标明于史。

 

《榆次县志》记载原文如下:

 

 “春初迎神赛会,多放架火,南庄架火优有名,架桌高矗,常年十二,闰十三层。其桌面作金壁楼阁,全用纸制,顶竖二旗,侧簇花。幡缀,铃铛,中联火炮,若璎珞,燃炮面用细如发丝的纸条挑制成各种花样,有逾篆绣,架火中无直杆,四角以绳牵之固,他处之一无所有。”这段历史记载,阐明了古人对南庄架火的高度评价,成为我省古老璀璨的民间文化艺术奇葩。

 

 

架火高13米,每层都用桌子装饰成殿宇、楼阁。其中,一层、二层各用三张桌子装成不同的三座庙三层四层为一桌一层,两侧饰假山水,内装戏台。整个架火层层飞檐高挑,铃铛垂吊。塔顶,城斗高矗插二面旌旗,随风飘扬;塔身用不同造型的编织彩炮相连成串;塔底,人物山水与牌坊亭台相衬。而饰之塔身的彩纸、彩炮、彩灯、彩旗五光十色,整个架火浑然一体,但又主次分明,恰似一组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

 

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架火燃放更是妙趣横生。架火燃放无需人直接燃之,而靠相隔几米外,左右对角引火装置相互对打引爆,俗称"码儿"。对对码儿似流星飞穿对擂,樽樽火炮疾如闪电,簇簇火花相互交织争芳斗艳,金碧楼阁时隐时现,宛如海市蜃楼再现,其场面壮观,引人入胜,给人遐想。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