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保护生态环境 共建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扎实实推进美丽山西建设,现在的三晋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本报即日起推出生态新闻版,旨在全面反映我省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巨大成就,重点聚焦全省各地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创新实践和典型经验,深入宣传我省各地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中的具体探索和显著成绩,生动展示我省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城乡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以及优质生态产品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
生态新闻版开设“美丽山西”“沿黄看发展”“数说生态”“行走在山水间”“城市·人居”“人物”等栏目,用消息、通讯、特写、评论、图片等新闻体裁来报道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山西实践、山西故事,展示全省上下奋力闯出一条北方生态脆弱地区绿色发展新路子的决心和信心,为建设美丽山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敬请关注,欢迎投稿。
六月的右玉县黄沙洼,满目苍翠,四处皆景。行走在黄沙梁上,绿意盎然的油松、樟子松随山坡向远处延伸,斑驳的阳光从“小老杨”连片的树梢滑下,轻抚着绿油油的草甸,目之所及,皆是绿意。
“靠着这些绿,以前的黄沙不见了,良田回来了,玉米的亩产也从百十来斤涨到了上千斤。”右玉县右卫镇头水泉村王明花轻轻抚摸着树干感慨地说。
我省地处全国荒漠化发生范围中南边缘,晋西北和晋北地区更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重点依托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等国家工程和省级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及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等项目,科学布局,依法治沙、工程治沙、科技治沙,累计完成治沙任务1131万余亩,实现沙化面积和程度“双下降”、沙化土地植被盖度和沙区环境空气质量“双提升”。
盛夏时节,放眼三晋,山川田野,绿海绵延,山清水秀,风光正好。
统筹谋划 实施系统治理
我省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晋北、晋西北,位于恒山、芦芽山一线以北,与内蒙古、河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相接,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约23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涉及大同、朔州、忻州3市19个县(市、区)。
右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风沙的战斗史。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右玉,当年因风大沙多,寸草难生,被人称为是一个看不到春天的地方。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不服输的右玉人,硬是用双手为一座座荒山抹上了绿色,右玉林木绿化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26%增至57%,沙尘暴天数减少80%,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如今,创造荒原变林海人间奇迹的右玉县,已阔步走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历届省委省政府不遗余力,持之以恒,科学规划,多措并举,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就,沙化土地大幅减少,生态质量显著改善,生态产业不断壮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把防沙治沙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围绕制止破坏沙区林草植被、征占沙区林地、发展经济林、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国土绿化机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大力推进古长城沿线、桑干河流域、洪涛山沿线、黄河沿线防沙治沙,并将沙区森林资源纳入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依法保护。加大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我省每年安排全省沙区建设治理资金1亿多元,专项安排管理费800多万元,开展“昆仑—护绿”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违法行为,筑起了全省防沙治沙的绿色长城。
针对我省沙化土地区域的生态和地理特性,去年我省出台了《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林草专项规划》,确定了晋西北防风固沙生态修复区,以河曲、偏关、保德3个黄河干流县为核心,以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为建设重点,加快推进黄河东岸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沿岸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科技引领 加快绿化步伐
我省是国务院批复考核的全国13个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单位之一,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工程项目为抓手,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在工程建设中大力推行径流林业整地、覆盖林业、容器苗造林等节水抗旱造林技术,积极探索“以水定林”新技术,探索总结出了26种沙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模式,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小老树“退化林分”修复路径,成功营造110余万亩人工林,朔同地区走出了一条“造改并重、阔针混交、灌乔搭配、林草融合”的科学治沙新路子;偏关县柠条灌木退化林近自然化生态修复方法,在2021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化林修复工程中,对5万亩柠条平茬更新复壮、补植补造。
人才是技术推广的关键。我省结合科技攻关推广服务,组建林草科技十大创新团队,累计培训人员1万余人次,形成“公司+合作社+技术服务队+农户”的林草技术服务模式,全省防沙治沙专业队伍能力素质不断提升。
省林草局副局长杨冠军介绍说,2006年至2022年年底,我省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100余万亩,全省“三北”防护林一至五期工程累计实施营造林3730.5万亩。“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防沙治沙考核中,我省连续位于全国第一方阵。“十四五”以来,我省更是超前规划部署,优先安排荒漠化治理,重点推进桑干河谷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黄河生态脆弱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和长城沿线风沙源生态保护。2021年、2022年,全省已完成64.35万亩,占“十四五”目标任务的66%。
时至今日,“雁门关外野人家”有了绿色积淀,风沙危害大大减轻,盐碱地治理初现成效,资源保护成效明显。治沙工程已经建设成为我省北部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沙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样板区,山西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的先导区。
依托资源 带动沙产业发展
防沙治沙,不仅为了生存,更为了发展。在防沙治沙中,我省始终注重国家生态利益和群众经济利益相结合,统筹推进沙区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建成了阳高、浑源、广灵等仁用杏基地,右玉、岢岚等沙棘基地和云州区枸杞、保德海红果等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起了仁用杏、沙棘等系列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以沙棘、仁用杏系列产品为主的产业链。充分调动社会、企业、群众等各方面力量参与“沙产业”发展,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加强深加工产品研发和生产,推动农、林、牧业及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链式”“集群”发展。
岢岚县入选我省沙棘全产业链重点建设县。全县有2/3的农民参与沙棘的种、采、卖、加工,沙棘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主渠道。仅山西宋家沟功能食品有限公司一家,去冬今春就让宋家沟村周边400多户户均增收1.5万元。
偏关县将柠条平茬剩余物以每吨400元的价格提供给农林生物质电厂,用于生物质发电和县城集中供暖,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为发展绿色新能源产业提供了动能。
依托沙漠资源,沙区生态旅游业欣欣向荣。建成了以古长城沿线、雁门关一带、右玉县全域等为主的生态旅游新基地。2015年以来,国家林草局批准我省开展试点建设的国家沙漠公园12处,目前已全部启动并有序推进,成为融合黄土地貌与沙地景观一体的、城郊与林区沙漠生态旅游相结合的适宜场所。“沙漠公园带来的特色沙漠生态游,丰富了主题公园的分类,旅游收入还可以用于沙区生态保护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省林业和草原工程总站防沙治沙科科长高俊臣说。
治沙治出新生态,治沙治出新生活。我省将继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锚定防沙治沙主攻方向,以水定绿科学开展国土绿化,不断探索可持续、可循环、可发展的防沙治沙模式,努力为美丽山西建起牢不可破的绿色长城。
本报记者张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