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牢记使命创新前行
——定襄县发展变化综述
70年风雨兼程,70年奋发图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定襄县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按照县委“三产联动协调发展,四位一体全面进步”总思路,深入实施“3455”发展战略,主动作为,开拓创新,苦干实干,久久为功,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社会团结稳定,人民富足安康,形成了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同心同德、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定襄县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千方百计保增长、促发展。
坚持互动融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多元发展实现新突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县设施农业面积逐年递增,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2015年该县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甜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特色农产品。
聚焦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支柱产业挺进高端。通过推进整合重组,延伸产业链条,在做大做强法兰锻造产业上持续发力,实现了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2018年全县法兰锻造行业总产值87亿元,上缴税金由2014年的1.3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8亿元;包括中国出口法兰锻件产品质量技术促进委员会、定襄县法兰锻造产业王一德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国字号”“省字号”品牌在内的10大平台成功创建,法兰锻造产业真正迈进了做强的崭新阶段,“世界法兰之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文化旅游亮点突出。该县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2014年再次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同年,凤凰山景区、阎锡山故居(河边民俗博物馆)成功晋级为4A级景区,晟龙木雕公司“中华古代建筑模型博物馆”项目主体建设完成,将成为忻州市唯一一座以展览古代建筑模型为主题的博物馆。
深化改革与培育新兴产业同步进行。全面推行“放管服效”改革,狠抓“六最”营商环境建设。2018年共争取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示范项目14项,位列全市第一。与此同时,加快改革开放,鼎力建设全市“对外开放的示范区”“深化改革的示范区”。以确立“一区三园”的发展布局为起点,狠抓开发区建设,着力推动项目向开发区集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项目,招商建设的吉隆能源公司生物质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中意合资的施必得空冷设备制造项目投产运行。
对外开放向纵深拓展。2015年12月25日,五台山机场正式通航,五台山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定襄进入口岸开放时代;2019年7月,五台山机场迈入国际航空市场,成为我省第4个国际口岸机场。随着永旺物流园区产业集聚区的申报成功,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配送中心的建设完成,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起步基本成型。
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绿色定襄”。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坚持空气、水、土污染防治常抓不懈,实行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开展“清河”专项行动,实施南西力村污水处理站建设工程,完成两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全县空气质量、水土环境持续好转,绿色生态功能得到综合提升。
以服务人民为己任,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十二五”期间,县城和河边镇相继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城镇,县城北大街、西大街顺利通车,以三环路为框架,城市规划面积达1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污水处理率达90%,绿化覆盖率达34.8%,建成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86.1%。先后完成了2778公里的农村道路改造和街巷硬化,每百平方公里的道路比“十一五”末增加7.1公里,境内新增高速公路34公里、互通口3个。到了2018年底,省级园林县城创建成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增加;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基本完成;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城市低保资金、农村低保资金、大病救助金、临时救助金等全部发放到位;全县城镇新增就业358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415人。
70年的光辉历程成为定襄县永载史册的华彩篇章。今天,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定襄县全县上下众志成城,奋力拼搏,坚持以勤劳和智慧为创业之本、创新之魂,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担当、更加开放的胸襟气度、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稳健的改革步伐,奋力推进全县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杨晋林)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奋斗新时代
改革创新 转型跨越 壮丽七十年
中共定襄县委书记 张文斌 中共定襄县委副书记、定襄县人民政府县长 王建峰
国家卫生城镇巩固、省级园林县城和文明县城创建“三城联创”,机场、铁路、公路与县城相连相通。如今的定襄县城既美丽迷人,又颇具现代气息。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定襄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定襄县委县政府的团结带领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探索改革开放实践,取得了光辉瞩目的巨大成就。目前,全县已进入了由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时代。
近年来,定襄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标山西省“三大目标”、忻州市“六大主战场主阵地”任务要求,确立了“三产联动协调发展、四位一体全面进步”总思路和打造“一都四基地、五大示范区”总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逐步探索并走出了一条非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之路。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夺得忻州市目标责任综合考核第一名;从2014年起,连续五年在全市项目考核中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2018年度全县区域经济转型指标考核再次名列全市第一。全县形成了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同心同德、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阶段。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突出抓好“三基”建设。明确提出“抓党建、强三基、促发展”党建工作总思路,构建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整体覆盖、多方联动”的大党建格局。建立全市第一家非公和社会组织党建指导中心,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工作经验在省委“三基”建设工作简报刊发,县委出台的《关于对农村“两委”主干实行“三账双述一评定”管理考核办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对农村党员实行“双报告一评定”管理考核办法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得到推广,2017年全市党建工作现场会在定襄举行,2018年我县“三基”建设工作在全省现场会进行经验交流,定襄的党建工作多年来始终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一产上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造“全国特色农产品基地”,推动第一产业规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14个,建设滹沱河生态农业经济带,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1万亩,其中设施农业达到1.2万亩;打造了“定襄甜瓜”“定襄糯玉米”两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品牌,全县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农产品认证达45种142个。引进农业转型重大项目,重点发展小杂粮、瓜菜、养殖、农产品加工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平东社3000亩水稻项目实现种植加工一体化,吉福寺农场5000亩芦笋、莲藕、中药材项目实现食品功能化,瑞锦隆公司栽植桑树2000亩实现养蚕基地化,温氏集团40万头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实现生猪产业“1+2+N”模式化,智缘杰生物科技公司植物蛋白饮料加工、益众源公司的杂粮加工实现农产品加工链条化。依托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农业农村部小杂粮生产基地县和省级农产品主产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县,初步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二产上以法兰锻造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打造“世界法兰锻造之都”和“全市电力装备制造基地”,推动第二产业转型发展。认真落实市委提出的“推动工业4.0建设和打造百亿元级支柱产业”的要求精神,充分发挥县委、县政府主导作用,出台《定襄县做大做强法兰锻造产业的80条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十大平台作用全力推动法兰锻造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采取“12427”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系统集成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使其成为我市产业集群转型发展的典型样板。成立了法兰锻造协会,实施整合重组,法兰锻造企业由最初的1002户整合到现在的324户,组建集团公司22个。推进管理转型,在规上企业全面推广6西格玛管理,在规下企业全面推广6S管理;推进产品升级,建立产业、技术、价格、标准联盟;推进工艺改造,推广模锻、高速数控机床设备,逐步将原有夹棒锤改造升级为智能化的电液锤,推动法兰锻造产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恒跃集团成功建成国家级两化融合企业,山西利国磁性材料有限公司30吨取向硅钢成品正式下线,标志着我省境内第一家企业生产取向硅钢产品调试成功,填补了省内空白,实现了我县战略性新型产业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推进平台创建,在创建国家级出口法兰锻件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王一德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十大平台的基础上,成功与省产业基金、省股权交易中心、中国银行、中信保公司、浙江网盛生意宝公司、忻州汇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14户法兰锻造龙头企业成立了法兰锻造产业基金,32户企业登陆山西省股权交易中心“晋兴板”和“展示板”,“融信达”、票据融资、白名单经营快贷等金融产品持续释放资本红利,融资担保公司为全县小微企业及“三农”项目提供担保资金放大10—15倍的融资担保服务,全力打造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注入新的活力,为下一步进入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打通了县域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三产上依托定襄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忻州全域旅游基地和晋北现代物流基地,推动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推进景区体制改革,构建多产业融合的旅游模式,提升定襄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国家级5A景区创建,河边民俗博物馆组建了国有独资的定襄阎家大院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凤凰山康养小镇项目被纳入全省8个重点康养小镇建设项目之中。五台山机场国际航空口岸建成,五台山到泰国国际航线正式开通,形成航空、铁路、公路相连接的立体多元的交通优势,进一步扩大了定襄对外开放。成功创建全市唯一的永旺物流、庄力园区两个省级产业聚集区,永旺物流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成为中国海关在忻州市的唯一对外窗口。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坚持致力民生改善。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和第一民生,实施“16568”脱贫攻坚策略,全力投入,尽锐出战,整体上实现了连战连胜。坚持教育兴县战略,深入实施“14661”教育发展思路,持续开展大整顿,连年开展大表彰,狠抓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不断提振师生精气神,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努力重振定襄教育辉煌。坚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细化,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坚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发挥定襄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优势,弘扬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各类困难人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推进残疾人保障事业,创新发展城乡养老院所。坚持推进各项重点民生工程,实施六馆一院、牧马河综合治理、职教中心新建和二中迁建、文化广场改建、西大街棚户区改造、城郊森林公园、城镇集中供暖改造工程等七大民生工程,持续推进“国家卫生城镇巩固”“省级园林县城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创建”三城联创,充分激发全县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确保群众享受发展成果。
下一步,定襄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三产联动协调发展,四位一体全面进步”,努力打造“一都四基地,五大示范区”,不断开创定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定襄县留念湖上一群长腿鹬正在春风中飞翔
推进“三产联动协调发展、四位一体全面进步”,打造“一都四基地、五大示范区”,不断开拓定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数据来源:定襄县统计局)
以晟龙木雕为代表的文旅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亮点之一法兰锻造
资本托举锻造产业升级 提升质量激发创新活力
“哐……”随着一声金锣声响,定襄县宝龙达锻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生亮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激动地说:“我们有信心借助资本市场的强大助力,飞向更广阔的地方。”这虽是7月24日定襄法兰加入“新四板”仪式上的一个微小场景,却折射出企业对政府推进锻造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信心和进一步期待。定襄县通过“四板”的规范辅导和转板通道,真正培育一批企业到更高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体现产业实力。 定襄县法兰锻造产业名震四方,最鼎盛时期仅工商注册的法兰锻造企业就有1230户,从业人员40000余人。体量大却未必势力强,如何让定襄法兰锻造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披荆斩棘、越战越勇,晋升世界领先地位,是历届县委、县政府殚精竭虑努力的方向。 风雨改革路,壮阔砥砺行。随着近年来《定襄县法兰锻造行业整改规范30条》《定襄县做大做强法兰锻造产业的80条意见》等一系列通过提升锻造业发展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规章制度的出台和落实,定襄县摒弃黑小散乱污,将全县企业优化整合为324户,形成集团22个,实现抱团清洁发展。去年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上缴税金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31.1%,产能基本稳定在100万吨,正从“中国锻造之乡”昂首迈向“世界法兰锻造之都”。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现代企业做大做强,离不开资本市场和资本运营。新形势下,定襄不断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破解法兰锻造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借资本“东风”,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下功夫,打通了县域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为企业发展插上了资本的翅膀,实现乘势发展、稳步发展、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定襄县挂牌展示企业累计达到43家,其中晋兴板企业10家、培育板企业1家、展示板企业32家。
外向型法兰生产企业——山西恒跃集团生产车间
亮点之二党的建设
党建引领共联共建共享 服务触角直达末梢神经
“地是企业提供的,健身器材是卫健体局配套的,照明和场地绿化是住建部门完成的……”在光明社区与山西国电定襄天然气有限公司共联共建的群众性活动场所内,县居民办主任赵国祯细数着场地建设情况。 群众有需求,部门就得有回应。平坦的水泥场地、明亮的灯光球场、齐全的健身器材……社区群众又多了一处消夏、健身、活动的场所。赵国祯坦言,解决群众的问题和困难,光靠社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社区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和服务居民群众的末梢神经,能够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基层共建、共享、共赢、共促,全凭一把“哨子”。群众的事儿来了,社区的哨儿就响了,与党委之间的联系就启动了。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侯艳君说:“部门所在地在社区,在‘大党委+’的协调领办下,驻区单位党组织、在联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双服务’,了解群众需求,建立需求清单,主动认领服务项目,积极开展义务和志愿服务。” 打破藩篱,疏通梗阻。定襄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整体覆盖、多方联动”的大党建工作构架成了社区拿在手上的“金牌令箭”。在侯艳君看来,“按照‘大归口、大系统’重新调整设置的10个党工委,使得各级党组织之间隶属关系更加清晰,党组织书记全部由业务主管部门单位‘一把手’担任,压力传导更为直接。”块状+线状,交织成网状,党建工作的引领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政治优势转化为了明显的发展优势。 窥一斑而知全豹。近年来,定襄县委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狠下功夫强“三基”,全力以赴抓党建,形成了“抓党建、强三基、促发展”的党建工作总思路,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整体覆盖、多方联动”的大党建格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省委“三大目标”、市委“六大主战场主阵地”,针对定襄资源少、产业单一、财政紧张的现状,提出了“三产联动协调发展、四位一体全面进步”发展总思路,明确了打造“一都四基地、五大示范区”发展总目标,在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转型发展、致力改善民生等各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 8月底,位于定襄县城北惠众园小区的定襄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投入使用。这个统筹全县社区党建资源的“红色中枢”,将推动辖区各类党组织共驻共建,协调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互联互动,打造一区域一特色、一社区一品牌的扁平化、集约化、高效化社区体系,形成基层党建“大合唱”。
金鼎文化广场
亮点之三农业转型
产业结构调整助推提质增效 农业农村实现跨越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初,定襄农民一直沿用粗放式的畜耕耕作技术,耕深不超过5寸;种植方法以“回车茭子卧牛谷”的传统模式为主;195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仅3110.5万公斤。到了1985年,定襄县开始实施立体种植耕作技术,引进地膜覆盖技术,同时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粮食总产量提升到11958万公斤。2006年,定襄县开始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而到了2019年,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1万亩,杂粮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70年辉煌巨变,定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纵观全县70年发展历程,季庄乡横山村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模式创新、种植结构调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农村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显得尤为突出。 8月13日,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的专家与县、乡、村三级干部齐聚横山村,共同研讨横山村特色农业科技示范村项目落实推进工作。这个昔日的“华北产售粮第一村”、今日的山西省“美丽乡村”又迎来新的改革发展机遇。 1973年,横山村完成了“百井十站万亩园田方”建设后,粮食总产287万公斤,向国家交售爱国粮150多万公斤,以后连续五年全省排名第一。“华北小粮仓”“华北产售粮第一村”的美誉接踵而来,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1981年,横山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此,种植结构也逐步发生了变化。2012年,在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所有耕地实现灌溉全覆盖。除瓜菜等特色种植外,所有耕种作物实现了耕、种、收100%机械化。2019年,在18522亩耕地上,形成坡上、坡下、公路沿线交织的杂粮、玉米、瓜菜、辣椒等综合立体种植结构。横山村人愿意调产、勇于调产、善于调产的劲头也成为了全县农业农村改革的“微镜头”。 近年来,定襄县进一步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两大品牌,全力建设以普济农场、吉福寺农场、平东社农场等绿色环保无公害产品认证为核心的滹沱河10万亩生态农业经济带,强化定襄甜瓜、糯玉米、辣椒三大基地建设,做大温氏集团、瑞锦隆公司、智缘杰公司、益众源公司四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小杂粮、瓜菜、养殖、农产品加工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全国特色农产品基地,走出了一条农业转型之路。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将带动更多农民走向富裕之路。
甜瓜产业地理标志追溯机制造就了定襄县中国薄皮甜瓜之乡美誉。
无人植保机播撒农药
模范人物
智还伟 锻造产业领军人
30多年前的1988年,定襄县管家营村靠近滹沱河南岸的狭长地带,还是一片盐碱滩。一个叫智还伟的车床工,东拼西凑筹借到10多万元,在那里支起两部夹棒锤。 夹棒锤是上世纪60年代定襄人对传统手工打铁业改造创新的产物。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面对资源和市场都在外的客观情况,打铁的定襄人硬是依靠一部夹棒锤闯出一片天,铁打的精神、劳动智慧和创新思维,在锻造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行业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3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那块地方,智还伟一手打造的管家营法兰锻造集团公司早已蜚声海内外,产品远销美、德、英、法、日、意、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以年销售额30900万元、年上缴利税1470万元的骄人成绩,傲居锻钢法兰同行业之首。 一度时期,定襄的法兰锻造企业也经历了一个无序的发展阶段。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组织机构散、竞争能力弱、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2014年12月,定襄法兰锻造协会应势成立,智还伟当选为定襄县法兰锻造协会首任会长。 防止恶性竞争,内部协调价格;参加行业交流,把握市场动态;落实中央政策,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这些都是会长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尤其在奉献社会方面,2018年,智还伟一次性捐资助教30万元,他还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全县57户企业积极响应,每户企业至少拿出5万元,修路、打井、建学校,让贫困户感受到了“打铁汉”的真情。如何继续改造天然气加热炉,把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组织团体标准制定……智还伟殚精竭虑,统筹谋划,稳步推进。
张建斌 盐碱滩上生“金”人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定襄滹沱河沿岸的人,谁能想到“春天灰茫茫、夏天水汪汪”的盐碱滩上可以生“金”呢?如今,吉福寺种植合作社创始人张建斌带领社员治荒改碱、填沟造田,使不毛之地变成聚宝盆,为乡亲们找到一条盐碱滩上变废为宝的致富路。 今年46岁的张建斌种过食用菌、干过土建工程、玩过收藏。敢想敢干的他胸怀赤子之心,造福家乡的念头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2014年,张建斌成立了吉福寺种植合作社,开始了“异想”之路,三年内投资百万元改造1500余亩盐碱荒滩。如同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通过大量“试错”实验,终于发现这块土地种植芦笋、莲藕及部分中药材可以实现高产和高品质种植。特别是合作社种植的芦笋,因富硒、富花青素成为全国芦笋种植的翘楚,产品供不应求,全部远销日本、韩国。在张建斌的不懈努力下,2014年,1500亩亩均收入不到50元的低产荒田,到2018年,亩均产值达4800元。定襄县委、县政府正在帮助“吉福寺”申请办理欧盟有机认证,届时,1亩芦笋收益可由现在的每亩6000元提升至每亩30000元。 短短5年的时间里,在张建斌的带领下,如今的吉福寺农场“大农业”框架初步搭成,3500亩土地上一、二、三产全面融合发展模式全面构建,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基本形成,芦笋啤酒饮料生产线即将投产,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步履铿锵。 “自己富不算富,乡亲富了才算数”,是张建斌常说的一句话。为帮助带动周围乡亲们共同致富,张建斌采取土地租金、农场分红、农场工资三管齐下的方式,使周边乡亲们切切实实获得了良好自然生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仅2018年,667名贫困人口在吉福寺种植合作社分红38.5万元,200余名乡亲实现长期就业,实现稳定脱贫增收。 张建斌的无私付出,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2016年,获得“忻州市杰出乡土人才”称号;2019年,获得“忻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郭会军 “扛旗”“穿线”的干事人
自全面开展“创卫”整改巩固提升工作以来,定襄县晋昌镇党委书记郭会军就开始了他的另类“晨练”。 几乎每天早上5点钟,他总会出现在早市。逐家逐户进,却不见他买什么东西。如何将农贸市场综合整治抓细抓实抓好,让商户自觉维护市场环境秩序,连日来,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华泰农贸市场是全县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是市民的‘菜篮子’,也是‘创卫’整改巩固提升的重点和难点。抓好这项整治,既要敢于动真碰硬,又要有情有义。” 扛得“顶风旗”。“组织上让我干这个书记,就要敢于碰硬,能打硬仗。特别是晋昌镇作为全县的‘首善之镇’,更需要我担当作为。”郭会军深知肩上担子的沉重。“国家卫生县城”这块牌子不能丢。 穿得“千条线”。“乡镇工作就是全县工作的‘腰’。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让好政策惠及群众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手中一根针,穿得千条线,胸中一颗心,装下千家事。干基层工作,郭会军有他的“小窍门”。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说是“小窍门”,其实就是“笨办法”。面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信访维稳等纷繁的工作,他经常对镇村干部说,“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要想干好就要当得了‘泥瓦匠’,砌得了墙,盖得了顶,抹得了泥。既要全面统筹,又要重点突出;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投入感情。” 2014年6月,郭会军被市委组织部授予“全市最美乡镇干部”荣誉称号;2018年12月,荣获省“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先进典型”荣誉;2019年7月,被评为“忻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正所谓,守得住初心,才能担得起使命。24年前入党时的铮铮誓言铭刻于心,郭会军正用他的初心在“穿针绣花”。
定襄县受禄乡廻凤村富达农业合作社的农民工们正在千亩方油菜制种基地进行田间授粉管理作业
(责任编辑:张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