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治水兴水 水润三晋
——我省坚持“四水四定”推动水瓶颈迈向水支撑
仲春时节,三晋大地,河湖清澈,草木萌新。从南至北,各大重点水利工程紧张施工,一派繁忙。
近年来,我省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决策部署,聚力推进保障水安全、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管护水域岸线等重点任务,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水支撑。
加快构建现代水网
筑牢水保障基石
3月18日,位于闻喜县吕庄水库的小浪底引黄二期工程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泵站主体进水钢管、出水压力钢管的铺设安装等。施工1标总工赵国智说:“小浪底引黄二期工程属于大水网的大型引调水工程,2022年11月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吕庄泵站主体工程已完工,管线铺设98.108公里。”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省级水网是国家水网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我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增强水资源供给能力、优化供水结构至关重要。构建现代水网,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成为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水网是纽带,也是通道。我省早在2011年就启动实施了山西大水网建设,历经十余年不懈奋战,四大骨干工程贯通隧洞近600公里,敷设管线约700公里,覆盖全省的水网架构初具雏形。2023年5月,省政府批复《山西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21—2035年)》,统筹谋划、推进、实施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现代水网建设全面提速,水利建设投资首次突破200亿元,达219.6亿元,增长24.1%。同年9月,大同市入选全国第一批市级水网先导区。
“今年我们的目标是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努力实现省级水网与国家水网、区域水网互联互通。同时创新开展‘水网+’行动,积极谋划‘水网+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网+乡村振兴’‘水网+文化旅游’‘水网+园区建设’等,不断丰富水网内涵,进一步发挥水网建设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省水利厅副厅长杜咏梅在采访中说。
目前,古贤水利枢纽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中部引黄水源工程泵站首台机组启动通过验收,太忻滹沱河供水、龙华口调水、小浪底引黄二期正在加紧建设,禹门口提水东扩工程完工并实现全线供水,万家寨引黄北干支线、南干滹沱河连通和张峰水库晋城调水等骨干水网工程开工建设,中部引黄县域水网配套工程加力推进,“三纵九横、八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丰枯调剂、集约高效、调控有序”的山西现代水网新布局正在加速成型。
同时,智慧水利的赋能也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加速。
“在建水利工程BIM、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平台的成功上线应用,有效解决了在建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和资金等水利建设管理的难点问题。”省水利厅水利工程建设处处长任够平说,目前,在全省11市和万家寨水控集团24个项目开展BIM和数字孪生试点工作,共有10个项目基本完成,7个项目上线运行,实现了我省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零的突破。
实施河湖系统治理
改善水生态环境
3月19日一大早,祁县城赵镇镇级河长张世刚就开始了一天的巡河。放眼望去,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一群群欢快的野鸭自在游弋,一团团绿雾般的柳枝随风摇摆……“城赵镇境内有汾河、昌源河和乌马河,河流渠道多,河长管护范围面广量大。”张世刚边走边对记者说,“昌源河是祁县的母亲河,县里正在开展昌源河幸福河湖建设,我们河长的责任就更大了。”
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河湖长+”机制作用,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有效筑牢了水生态治理防线,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3年,蒲县和芮城上榜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名单,阳高县大泉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治水要良治。
坚持“大流域规划、小流域治理”,加快构建“大水保”格局。以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为重点,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除险加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重点推动10个整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项目。同时继续探索水保碳汇测算试点和水保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让三晋大地处处绿意葱茏、河畅水清。
坚持“先立后破、分期分批、逐步恢复”,推进岩溶大泉的保护修复。全面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和《山西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建立地下水水位与水量“双控指标”。严格地下水取水许可审批管理,继续实施“节、关、补、限、管”措施,逐步实现全省地下水止降回升、采补平衡。
坚持“以防为主”,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按照“上蓄中滞下排”防洪策略,以流域为单元,完善以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分洪缓洪区为补充的防洪工程体系,持续实施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推进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御工作格局。
坚持“人与河流和谐共生”,以母亲河复苏推动建设幸福河湖。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持续做好汾河为主的“七河”“五湖”生态保护修复,结合“一泓清水入黄河”水利工程,建设“百县百河(湖)”幸福河湖,以水兴城、兴农、兴产,使幸福河湖成为美丽山西的生态水脉、历史文脉、经济动脉和社会命脉。
3月20日,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新绛段)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坝顶整修和绿化工程铺设。项目负责人李旭光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提高汾河流域新绛段河道防洪标准,补齐防洪设施短板。目前,我们正加紧施工,确保在主汛期到来之前主体工程完工。”
眼下,水资源配置、防洪能力提升、河流生态廊道建设、泉域保护与地下水超采治理、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水土保持治理六大类40项工程全部开工,年底至少完工16项。
落实节水优先方针
提升水管理效能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四水四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
近年来,我省从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体制机制,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实施省市县新一轮水指标优化配置,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严控高耗水项目建设,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用水效率明显提高。去年全省累计创建各行业水效领跑者或国家级节水型灌区10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73个。2023年,我省用水总量69.7177亿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52.9%。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省首笔“节水贷”成功落地。
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全社会、各领域用水方式开始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我们现在都用黄灌水浇地,大禹渡新修的渠道比以前更宽更深,老百姓浇地又快又方便。”站在新修的大禹渡灌区渠道旁,芮城县南磑镇村民陈建安高兴地说。大禹渡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1.35万亩,经过节水扩灌,灌溉面积现为54.62万亩。目前,灌区内亩均灌溉用水量191立方米,节水67立方米。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2023—2027年新增、恢复300万亩水浇地的目标,省水利厅按照“规划新建一批、续建改造一批、配套提升一批”的思路,在运城引黄灌区、临汾盆地、晋中盆地、忻定原盆地、朔同盆地五大灌溉基地和太行山、吕梁山两大灌溉片区,去年新建了19处大中型灌区,改扩建和续建改造57处大中型灌区,为全省粮食稳产增产打下了基础。同年,芮城县被水利部纳入第一批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区)。
“今年我们将实施30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优先配套完善大中型灌区的田面工程,建设从水源到田间地头的完整灌排体系,推广喷微灌、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不断加强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持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省水利厅副厅长成接安说。
管行业就要管节水。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水利抓总、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节水管理体制,从严落实黄河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例,推动完善水价机制;推动出台节水奖励激励政策,发挥“节水贷”等促进节水投融资服务的作用,推广合同节水管理等模式,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节水建设。目前,各地依法治水管水的力度在加强,智慧水利的管理效能在提升,一大批节水型企业、高校、单位、园区等的示范效应在不断叠加放大,用太原市水利局局长赵生魁的话来说,我们节约的是水资源,积聚的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春风满眼来,奋进正当时。“今年,我们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决策部署,以建设现代水网为牵引,着力构建现代水网体系、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体系和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支撑体系‘四大体系’,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龚孟建说。
本报记者康梅芗 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