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余 果 通讯员 赵阳飞)近日,走进河津市僧楼镇张家堡村的吨包袋加工厂帮扶车间,机器嗒嗒作响,工人们忙着裁剪、压线、缝纫、包装,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
王彩亮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自从吨包袋加工厂建成后,她通过培训顺利上岗,并凭借一技之长当起了“上班族”,成了一名生产线副班长。她说:“我们实行计件工资,干得多就挣得多,一般一天能挣100多元,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元,手脚特别麻利的能挣四五千元,在这儿上班不仅学到了一门手艺,也使我的家庭条件改善了很多,生活越变越好。”
吨包袋加工厂设有裁缝、翻袋、打包等多种岗位,满足了不同年龄群众的务工需求。说起家门口开办的吨包袋加工厂生产车间,62岁的崔消碟显得格外开心,由于这里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让她实现了边挣钱边照顾孩子的愿望。
作为曾经的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近年来,张家堡村在河津市委、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强化“造血”功能,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加大红薯产业发展力度,先后建起“帮扶车间”吨包袋加工厂和红薯粉条加工厂,有效解决村里富余劳动力、脱贫人口就近就业和增收致富的问题,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使“帮扶车间”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助力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目前,帮扶车间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余元,带动劳动力就业20余人。
责任编辑:郭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