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传媒网大同讯:2022年,是“十四五”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新时代赋予教育前所未有的重任,唯有锐意改革、狠抓落实,教育才能朝着人民满意的目标迈进。
一年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市教育系统围绕“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积极回应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美好期待,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新担当、新气象。
优先发展 坚持教育战略地位不动摇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对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
大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优先发展作为基本方略来落实,政策上全面支持,投入上优先保障,队伍建设上优先厚待。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教育工作情况汇报,研究教育改革发展事项。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卢东亮,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强先后多次深入教育系统调研,谋划教育发展的治本之策,解决教育发展难题,为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加油鼓劲。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对教育工作给予倾力指导。教师培训、信息化建设等一项项经费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人心。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大同市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提高教师待遇。各县区也积极跟进,谋划教育发展蓝图。浑源县每年投入1000万元重点支持省级示范高中提升教学质量;广灵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支持高中教育发展……在大同,真金白银的教育支持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扬。
此外,大同市还坚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建设,每年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渠道不断补充新教师,有效解决了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和总量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国培、省培、市培项目,为教育队伍“强筋壮骨”。
立德树人 抓住教育根本任务不放松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培养人才,既要育智,更要育人。
大同市教育系统全面践行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青校园焕发新活力,莘莘学子展现新气象。
2022年,全市各中小学始终将德育落实在各科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延伸到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平城区小学生走进“模拟法庭”接受法治教育,感受看得见、摸得着的“法”;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全情投入情景剧《我的祖国》的表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渐渐走入他们的心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推进创客教育,强化体育、美育和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艺术社团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节庆日主题教育活动、“优秀传统书法进校园”等活动,全市广大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去年秋季开学,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走进我市中小学,与语文、数学课一样,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市实验中学黄花植物园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们体验采摘的乐趣,分享劳动的喜悦;在平城区十里店学校的一片试验田里,学生们辛勤劳动,研究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在大同一职中陶艺工作室,市级非遗传承人带领学生们亲历吉家窑陶瓷陶艺拉坯定型传统劳动技能……我市中小学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技能,感悟劳动创造价值,培养劳动意识和主动服务社会的情怀。
深化改革 持续激发教育发展新活力
着眼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我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调结构、提质量、补短板、促公平,持续激发教育发展新活力。
义务教育校点布局再优化。我市深化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通过科学统筹规划,持续推进全市学校布局优化调整,着力构建公平优质的教育体系,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2022年,我市高质量建设改造21所寄宿制学校,新增学位1730个。
“双减”政策走实走深。2022年是实施“双减”政策的第二年,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市持续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创新作业管理、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同时通过丰富内容、拓展项目,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并实现全覆盖。全市52所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注销,39所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转型,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已由文旅、体育、科技等相关部门接收。“双减”政策实施两年来,我市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培训行为逐步规范、收费资金有效管控、行业热度明显降温,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效不断提升,教育生态实现良性回归。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为国家科学选拔人才,按照上级部署,我市把新高考和中考改革工作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进行了全面部署,成立了新高考改革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秋季学期正式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和中考改革。
人民满意 期待教育带来更大幸福感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市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
云州一中实施“切块运行”管理模式,让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高效开展;对学生实行全封闭管理的同时,严格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学习;专门拿出资金,在食堂设立爱心免费窗口,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除后顾之忧;一日三餐,老师像妈妈一样全程陪伴,让寒冷的冬日校园有了家一样的温暖……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让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师干劲儿足了、学生有动力了,学校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我们的选择很明智,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学,我们更放心。”得知孩子期中考试取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绩时,张乐的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张乐是云州一中411班的学生,家住云州区西坪镇,父亲是一名大车司机,母亲在本地做些小买卖,父母原本打算让他去市里上学,多方了解、权衡利弊后,最终选择了云州一中。
“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家长们对学校的未来也充满希望。”云州一中校长刘和动情地说,“我的心愿就是让孩子们不用再背井离乡到陌生的环境去读书,而是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
“没想到,和阳南门附近正在建设的居然是平城区18校分校,就等着新学校建成后送孩子去报名!”望着正在建设的平城区18校和阳校区,市民孙女士满心欢喜。
无论是偏远乡村还是繁华都市,孩子和家长们幸福的笑脸,就是老百姓对高质量教育美好期待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
2022年,大同市实施“放心午餐”工程学校19所,保障学生1877人;持续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市实验小学永和分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平城区18校和阳校区、平城区47校武定校区,大同六中分校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持续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完成30所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任务,让更多幼儿家长有了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我市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将每一件教育民生实事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教育兴,则大同兴。现如今的大同,城乡校园呈现出“五育并举”的喜人局面,绽放出“人人出彩”的生命张力。大同教育事业,正努力向着全省“教育强市”的目标全速前进,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田雁)
(责任编辑:薛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