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5日| 联系热线:0352-2050288 投稿邮箱:dtfz110@qq.com
首页 > 能源工业 > 正文
培育工匠 多轨并行 大同助推“五小”创新成果丰硕
2024-01-29 08:31:16 来源:大同日报

  三晋传媒网大同讯:1月25日,为期10天的大同市首届“五小”创新成果展圆满收官,展出期间,300个大项1000多个小项的优秀成果闪亮登场,引得参观者纷至沓来,现场不时发出惊喜、惊奇的赞叹声。

  近年来,大同市总工会多点发力、多轨并行,持续开展“五小”竞赛、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大力创建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着力培养选树工匠人才,进一步激发了广大职工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工作的热情和干劲,一大批来源于实践、再应用于实践的职工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成为我市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助推器”。

  “技能赛道”强“里子”

  “我们企业全自动下线机使用较为频繁,所以一套压线轮的寿命只有一个月。长期以来使用的都是进口压线轮,一套需要2万元。我利用业余时间对其进行了革新,每套成本控制在62.15元……”在2023年全省“五小”创新大赛中,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职工黄山的“全自动下线机压线轮”项目获得三等奖,直言获奖给了他更多信心和动力,争取今年还能拿着新的创新成果参赛。

  “‘五小’不小,大有作为。”以“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议”为主要内容的“五小”竞赛活动是市总工会的一项传统优势、亮点工作。竞赛紧密围绕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等重点,突出解决生产工作中出现的技术瓶颈问题。各参赛单位以班组作为创新主力军,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引导班组成员从细节中发现问题,以岗位成才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激发创新活力。同时,全市各级工会牢牢抓住“经济效益”这一核心,普及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方法,带动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技能素质,注重解决技术瓶颈,充分展现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转化为成果、成果转化为效益的显著特点。

  “对我们产业工人来说,技能就是立业之本,多亏了技能大赛,让我的干劲更足了。”为扎实推进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发挥工匠大师在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绝技绝活的引领和传承作用,我市连续举办了三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吸引数万名职工参赛,电力、建筑、快递、金融、消防等各类“技能赛道”的开辟,让产业工人的“里子”愈发强劲。

  “举办竞赛既是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具体举措,也是聚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职工技能素质,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具体实践。”据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小”竞赛开展10年以来,围绕全市经济发展重要目标任务,坚持“抓重点、攻难点、求突破、求创新”的工作思路,推动“五小”竞赛逐步从传统制造业拓展到创新型高科技企业、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振兴领域等,形成了基础广泛、人才集聚、成果丰硕的竞赛创新体系。各行业参赛职工达40余万名,实现创新成果5万多项,创造经济效益58.3596亿元。其中,325项成果荣获省级竞赛表彰、420项成果获得市级竞赛表彰。

  由“工”变“匠”壮“筋骨”

  “抹灰砌砖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技术活儿,必须在反反复复的操练中才能提升技能,达到精益求精。”大同泰瑞集团员工石保林凭着刻苦训练的毅力和力求完美的态度,成为该集团的技术大拿,并屡次在省市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奖。

  石保林是我市推动产业工人由“工”变“匠”的一个生动典型。近年来,我市着力从建机制、搭舞台、重激励、强引领全链条入手,不断打破产业工人成长的“天花板”,大力提升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新型工业化,意味着技能型产业工人的发展机遇将更多、舞台将更大。让更多产业工人由工变匠,是时代的呼唤,更是现实的要求。”市总工会经济技术部负责人说。

  “‘大同工匠’这块牌子,是技能水平、创新本领、成果业绩、奉献精神的象征。选树培育工匠,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郁氛围,充分发挥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吸引更多职工对标对表,促进学习业务、训练技能、创新创造蔚然成风。”近年来,市总工会围绕强思想引领、强建功立业、强技能素质、强科技创新、强阵地建设、强精准服务等目标,结合企业实际以及职工队伍实际,大力培养工匠人才,助力工业强市。评选了三届共60名“大同工匠”, 每人奖励2万元。同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择优向全国、省推荐参加“大国工匠”“三晋工匠”评选。并将获奖人员纳入先进人物数据库,优先作为省、市劳动模范推荐人选。

  在一系列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制度的完善、实施下,一大批劳模工匠相继涌现。其中,8人获评全国劳动模范,5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4人被评为“三晋工匠”, 他们如同一朵朵浪花,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在各自熟悉的领域,深入钻研、追求精益,在获得认可和归属感的同时,也影响和带动了广大职工技能报国的热情。

  “再好的种子也离不开沃土的培育。”2020年,市总工会联合大同泰瑞集团建设了市总工会工匠学院。此后,不断挖掘社会资源,联合创办了工匠学院餐饮服务分院、家政服务分院、烘焙技术分院、文物保护修复分院等,着力为我市广大劳模工匠和一线职工打造素质提升和技术攻关的基地,成为创新成果遍地开花的“温床”。仅去年一年,就培训职工21676人,其中有17936人拿到了职业技能证书。

  “暖心桥梁”搭“台子”

  “我们工作室将借助企业文化的优势,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不断提升和发挥团队的创造力、执行力和战斗力,实现班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刘奇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全国劳模刘奇的带领下,近年来完成80项创新成果改进项目,成功申报16项实用型专利和1项发明型专利,为企业创造效益近1060余万元,同时为企业培训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成为公司各岗位的中坚力量。

  “一名职场人,要发展,要有作为,要实现梦想,往往除了拥有能力、专业知识、最新技术等元素,还需要助力与机会。工作室的创建,可以为广大职工提供创新的平台和阵地,成为他们行驶在创新创造路上的动力源。”从2014年开始,市总工会连续下发《关于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传统工艺(手艺)大师创新工作室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在全市各行业开展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

  一石激起千层浪。《意见》出台后,全市各基层单位积极响应,推进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创新工作室、52个省级创新工作室、190个市级创新工作室。这些创新工作室汇集了各行各业的技术大拿、技术精英、金蓝领职工,他们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汇聚集体智慧,在较短的时间内,技术培训、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发明活动层出不穷,申请的专利技术与日俱增。

  风云激荡,浪涌云中。如今,创新工作室正逐渐成为提升企业职工技能的“加油站”、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成果转化的“中转站”,促进了职工和企业的双发展,也为全市经济建设添砖加瓦。(董芳)
 

责任编辑:薛剑飞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