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新京报》一则关于“开发酒”的报道,将汾酒置于风口浪尖。
4月23日,新华社发文对汾酒开发产品乱象表示关注,并表示“别把杏花村给毁了”,再次让汾酒站在了舆论的风口。
回顾:600元的"开发酒"批发价30元 据《新京报》报道,在山西太原、汾阳等地,汾酒批发价为30元一瓶的“开发酒”,对外零售价能达到600元左右。根据汾酒集团内部人士介绍,“集团开发酒”是由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其他子公司生产的酒水,它们由各个开发商自行设计包装品名销售,所以也称为“开发酒”。
除价格外,很多不同品名的“开发酒”,包装上虽印有“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杏花村”等字样,但无法查询具体开发商和酒水生产厂名、厂址等信息,更有一些不良开发商和经销商借此漏洞,用三无散酒灌装冒充汾酒。
当天下午,汾酒集团发布声明称,“将大力进行整治、整改,保障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山西省汾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公安部门介入调查,对杏花村镇的白酒销售商进行检查。
现状:名酒贴牌酒清理已成趋势 名酒的开发模式,在白酒行业内属于普遍现状,开发、贴牌模式对酒厂贡献很大,放大了品牌的声音,扩大了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但随着消费理性化的发展,消费对于品牌的认知越来越完善,大多数开发产品已经逐渐成为鸡肋,且因为品牌线的混乱,导致消费者对于品牌线产生疑惑,使得企业品牌含金量不断被稀释,甚至会如同本次汾酒一样,因为贴牌商的违规行为,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以品牌拉动消费的消费者主权时代,名酒企业越来越爱惜自己的羽毛,清理贴牌产品也就成为了名酒企业的共识。
从2015年起,泸州老窖采取“产品线瘦身”策略,从8700个条码减少到目前400个左右,着力打造国窖1573、特曲、窖龄酒、头曲、二曲五大单品。
2018年,古井贡酒加快“品牌复兴工程”,发布《关于停止新增品牌运营商的通知》,停止新增“古井贡名称产品”、“古井名称产品”、“非古井名称产品”品牌运营商,即不再新开发品牌运营商。
今年2月,贵州茅台集团发布通知,要求全面停止包括茅台酒在内的各子公司定制、贴牌和未经审批产品所涉业务,就地封存,不再生产和销售。
4月4日-4月8日,五粮液连续下发多个通知,宣布停止旗下PTVIP、“VVV”、“东方娇子”在内的73款同质化产品;4月21日,由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督导组,发布4份文件。对15家经销商(专卖店)、1家KA卖场、16家终端门店进行处罚。有终止合作、责令整改、黄牌警告、取消礼品酒发放以及内部人员处罚多种方式,形成了一套“组合拳”,显示出五粮液规范市场的决心。
观点:不可“管中窥豹”,汾酒也是受害者 正一堂战略咨询公司副总经理邵伶俐表示,汾酒出现“开发产品风波”是名酒企业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警示性信号,对汾酒的稳健发展具有更好的作用。可以说,这个问题仍然有待深度调查,千万不要因为一个极低比例的市场现象牵扯到大局,损害行业整体利益。
“其实汾酒也是受害者”,领先战略定位专家朱志明表示。“许多经销商打着汾酒的幌子,在杏花村酒城,采取许多新的销售模式,欺骗全国顾客。但出现这一现象,汾酒也有一定的责任。汾酒在冲刺百亿过程中,放开贴牌口径,给了许多投机者机会,投机者则唯利是图,不会考虑品牌伤害。且汾酒在品牌战略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导致汾酒价值感在顾客心智中的迷失,顾客认知汾酒和清香同时,却不知道汾酒代表什么档次的酒。汾酒的未来必须清晰自己的战略,在顾客心智中要成为什么,如何成为,才是最为关键的战略考量。”
其实汾酒从2012年以后就开始清理贴牌酒,大幅提高了产品开发的品质成本、外形包装要求和商标管理规范,想做汾酒的开发商难了,汾酒股份的产品更是一直处于饥渴状态,产量非常稳定,优质产能在中国很稀缺。但即使有了‘壮士断腕’的决心,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实现。
猜想:名酒OEM未来“向左”还是“向右”? 正一堂战略咨询公司副总经理邵伶俐表示,联合开发模式对中国酒业发展历史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强强联合、丰富品牌表达、增加收益,多方受益,这种模式不会进入倒计时,未来的形式和模式创新也更加丰富,只是低端化、低质化、透支名酒品牌的OEM一定会淡出历史舞台。
谏策战略咨询公司副总经理司胜军表示,OEM贴牌“存在就是合理”的。目前名酒主导产品,在很多地方渠道无法下沉,价位也无法满足人群“多价位、多场景、多需求”的消费特征,贴牌与名酒系列酒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品质把控与规模上的区别。OEM贴牌的黄昏还没有到来,而是进入了一个重新归零再整理的阶段,需要通过管理来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同时基于名酒利润在百元以内越来越低,终端对于利润需求相当高,这是供应端与需求端的问题,OEM贴牌重新归零再整理后,未来市场或许会再放大。
(责任编辑: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