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351-3238289 邮箱:1450352871@qq.com
微信
微博
首页 > 地方之声 > 正文
家乡新貌 | 我的岢岚我的家
2019-11-19 09:48:54 来源:三晋传媒网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出生在岢岚,生活在岢岚,70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岢岚的今昔变化,感受到祖国70年的巨变。
       上世纪50年代,岢岚县城人烟稀少,大部分都是农田,只有鼓楼附近才有人居住。一到晚上,全城黑咕隆咚,只有临街居住的几户人家窗户上露出一点微弱的灯光。县城里的房子大都是黄泥石头垒墙,石头大都无棱无角,也不知人们是怎样把它砌成墙的。到了上世纪70年代,县电业局盖起了一座二层楼,那是岢岚的第一座楼。而今,不仅县城楼房林立,就连一些乡镇,楼房也不是稀罕物了。

我们这代人不仅有住危房破屋的经历,更是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的困难时期。物质极度匮乏,粮食、副食品一律凭票供应。我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地里采野菜,只要是能吃的,不管好吃难吃。苦菜灰菜地柳马齿,都被人们采光了,后来人们说鸡冠草也能吃,我采了一筐,结果吃得全家人上吐下泻,几乎出了人命。再看今天,野菜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佳品,鸡鸭鱼肉已不再稀罕,凭票供应成了往昔的记忆。今天的人们不是追求吃饱、吃好,而是在追求如何吃得健康了!困难时期,穿一件新衣,真是一种奢望,一年6尺布票,连补丁都不够打,穿得破破烂烂出门不必羞愧,大家都一样。看现在的岢岚县城,人人穿得光鲜靓丽,年轻人更是追求新潮,长裙短裤,日日翻新;老年人个个衣着端庄、神采奕奕,往日的困窘不见踪影了。

岢岚过去出行之难,真不亚于蜀道之难,与外界联系,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公路。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的祖母从岢岚回河北,先坐胶轮车到阳方口,再从阳方口挤火车,那是何等艰难!上世纪60年代,我在五寨上学,汽车只有阳方口到兴县的一趟车,坐车很难买到票,所以放假步行是常态。参加工作后,到忻州出差,先坐汽车到阳方口,再转乘火车。阳方口的车马大店是必住之处。后来岢岚通了火车,但慢慢悠悠,到忻州也要六七个小时,但比起阳方口转车,已经方便很多了。现在,岢岚有了高速公路,去忻州两个小时也用不了。再看交通工具,上世纪50年代,毛驴是岢岚人民出行的主要工具,后来有了马拉的胶轮车,自行车还是稀罕之物。谁能想到短短几十年,小汽车已经成了人们很普遍的代步工具!

衣食住行的变化,体现了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也体现了祖国70年来的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岢岚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在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小康生活。近年来,县里的工业、农业、教育、医疗各行各业飞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个个住宅小区不断建成,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市政环境更好了,街道不仅拓宽而且平整了,行道树多了绿了,路灯也亮了,街道更加整洁了。更让人欣喜的是退耕还林初见成效,荒山绿化力度加大,城西污水厂建成,岚漪河景观路贯通,天变蓝水变清山变绿,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好了。岢岚成了功能完善、设施健全的养生福地。

岢岚变了,祖国变了,这70年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到祖国富强,人民就幸福。我一定要把这些感受告诉我们的后辈,让他们团结一心努力拼搏,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郝亮生)
 

(责任编辑:张锦秋)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