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为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2月9日凌晨2点,成娜接到上级组派护理专业医疗队赴鄂应对疫情的指令,看着两个熟睡中的孩子,她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地选择驰援武汉。
2月12日凌晨,在经过休整和短暂护理培训后,成娜和其他300多名抵达方舱医院的医生,开始值守第一个大早班。
“确诊病人接踵而至,让人措手不及,责任和压力很大,生怕出现纰漏。”成娜谈到第一次进舱的感受。“一个班下来花的时间大约七至八小时,消耗体力大,工作期间尽量少吃少喝少上厕所,缺水和缺氧都是对队员们的极大考验。”
“南方天气湿冷,北方人很不适应,病房里又不能开空调,工作繁忙时,汗水一遍遍浸湿衣服和护目镜,呼吸也十分困难。实在顶不住了,会抽空到走廊里闭目冷静一会儿,再继续工作。”
防护服背面标注有医护们的名字,时时有患者叫喊求助。成娜清楚地记得查房时和一位中年女患者的“话疗”过程。
“成护士,成护士……等一下,等一下。”成娜不由得停住脚步。循声望去,是一名中年妇女。成娜小跑着赶过去。
“阿姨,不要紧张,请问哪里不舒服?”成娜急切的问道。
“我……我……感觉快要死了……”她反复念叨着这几句话。
“千万不能这样讲,你属于轻症患者,你也看到好多人都出院了,听医生的话,很快就会好的。”
“可是,我好担心,好害怕。”
“新冠肺炎不可怕,你一定要乐观自信,想想你的家人和未来,更不能辜负我们不远千里驰援武汉的努力!”
“谢谢成医生!谢谢!”患者泪眼闪烁,掩面而泣。成娜听着心里五味杂陈,她深知患者内心的惶恐与煎熬,。
患者一次次询问,大家一次次耐心地开导。直到有一次,成娜说:“我们这么远来帮你们,我们也想家,如果你们不好起来,我们一个都回不了家。”想不到这句“狠话”,却使那位患者焦躁的情绪平静了下来。
病房里的患者,都经历了从恐惧到重塑信心的过程。牛佩和同事们都尽可能地去安慰,“说实话,有时候我们也难过得不知如何去安慰,就拍拍他们的肩膀,握握手,陪着患者一起熬过最难的日子。”
3月3日,是成娜33岁的生日。这天江汉方舱医院正式合舱,四区合两区,这意味着患者在一天天锐减,战胜疫情的日子已经不远。兴奋的她在微信里写道:“‘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今天,病毒肆虐,作为一名白衣战士,当然要不畏艰难、英勇逆行!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就像我——恰逢生日许下美好愿望:愿岁月静好!春暖花开!
古有花木兰 今有侯瑾瑶
2月18日,侯瑾瑶进入方舱医院已第9天。其实,这已经是她第二次身披“战袍”。在2009年抗击H7N9的战役里,侯瑾瑶就战斗在第一线。
工作近7个小时后,脱下厚实防护服的侯瑾瑶,额头上被挤压破皮,渗出了血。侯瑾瑶作为三人中年龄最大的,舱里舱外,不仅要照顾好自己,更要照顾好一同前来两个妹妹。三人虽然都在方舱医院,因上班时间不同也很难见面。她总是抽着时间点,和两个妹妹聊聊,告诫她们要照顾好自己,工作一定要仔细认真,竭尽全力。2月20日上午,她们总算有时间见面了,一见面,三人就紧紧抱在一起,有着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激动。
查房了解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复查核酸、胸部CT、血常规是侯瑾瑶每天例行的任务,忙得像陀螺一样。即使再忙,她也会坚持每天写日记。
日记中写到:“2月19日,夜班,万家灯火逐渐亮起。今天0时至16时,江汉方舱医院,达到出院标准的患者人数为106人,创造了建舱以来单日康复人数最大值。望着窗外旭日东升,这是我们胜利的曙光。”“ 2月28日,早班。天上飘着细雨,空旷的街道很静、很冷,风刮起来全身都在打冷战,为了准时交接班,让夜班同志早点回去休息,我不由加快了脚步。”
顺利交接后,对7区、8区100余名病患进行了病情查看,并逐一记录;到上午11时检查结束,这段时间是侯瑾瑶最忙的时候。但接下来还要开医嘱、开药等,因为戴着护目镜,长时间下来,护目镜上布满水汽影响视线,模糊的双眼仅仅可以从水珠流淌过的缝隙中勉强看到电脑上的字,这是比辛苦更让她“困扰”的一大难题。手上戴着3层手套,打字比较困难。正在她笨拙的一字一字敲打时,一个声音在耳畔响起:“侯大夫,我会电脑操作,我来帮你。”在一位患者的帮助下,很快完成了工作。今天天气虽冷,但是她心里暖暖的!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二次参与到国家公共健康中的大事件里来,我当时对我们院长说,我们满腔热血去,平平安安回。如果我不参与进来,会觉得是一个遗憾。现在是治病的时候,那医生就要冲到第一线。说实在话,我们都是普通人,也怕被感染,但一想到患者,所有的恐惧都会消失。”电话那头,侯瑾瑶声音沙哑地对记者说。
脱我旧时裳 着我战时袍
出征湖北前,为了更好地“战斗”,牛佩剪掉留了十几年的一头长发,在汉江方舱医院担任护士第四组组长,和山西的其他14名医生负责10个病房206名患者。“舱”里的工作细致琐碎。日常工作是按时为患者测量体温、血氧,分发药物、采集静脉血等。牛佩除了要辅助医生,还要负责领餐、送饭、打水、排床位、搬行李、陪护老人上洗手间……
牛佩向记者透露,“最危险最主要的工作是鼻咽拭子采样,这是重要诊断标准和出院指征,采集鼻咽拭子标本时,需要将一根长长的干试纸与上颚平行插入咽后壁,轻轻旋转,停留5秒吸附分泌物。这项与患者‘亲密接触’的操作属于三级最高防护,若病人出现喷嚏、咳嗽,飞沫传染性非常强。”作为组长,加上呼吸科10多年的历练,她主动承担了采集鼻咽拭子的任务。
就在记者连线采访当天,牛佩讲述了她当班时的一个小故事。 一位女病人双手托额趴在她的办公桌上,咨询核酸测试结果。她正解释着,门口站着一位年龄较大的男患者,看着很生气的样子冲她们叫喊,因是浓厚的武汉方言,没大听懂。牛佩赶紧上前,那位病人却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旁边的患者才翻译,让那个女病人离你远点,这么近是会传染的!听到这句话,牛佩一下子忍不住了,眼泪掉了下来。那一瞬间,牛佩觉得今天的所有辛苦都值了。她想,这些患者如此的善良,再苦再累,也一定要为他们做好服务。
“病人看你在旁边,会感到心安。”牛佩说。“大部分患者配合治疗,但有个别出现抵触、恐慌和畏难情绪,属正常现象,所以医护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他们带着患者练起了八段锦和太极拳,跳起了广场舞,唱起了歌。这既是为了锻炼身体,更是为了疏导情绪。“我心有猛虎,心细嗅蔷薇。”柔情似水的关怀,抚慰了多少颗焦灼不安的心。牛佩流露出苦中作乐的自豪。
许多人不知道,穿着厚重的防护设备,做些剧烈动作,医护人员就会感到气促。“跳舞尤其累,就像被人捂住了鼻子。”牛佩能清楚感觉到汗液顺着身体往下流。
奇迹在时刻发生着。来时,病房住得满满当当,现在病房显得空旷许多。“看着很多患者治愈出院,是我们护理组最欣慰、最开心的事儿。大家就很有成就感,这么多天的苦没白吃。”牛佩开心地说。在送别患者时,患者总是不停地对她说着感谢,而她也用一脸的灿烂笑容回应患者。
历经磨难后 春色倍还人
3月的武汉,春花初绽枝头,恰似战“疫”前线那一张张最美的笑脸。
风雨送春归,“休舱”迎春到。3月9日16时许,在微微细雨中,随着最后一批34名患者从会展中心徐徐走出,与数天来朝夕相处的医护人员合影留念,挥手告别,互道珍重。一张张痊愈的笑脸,是他们眼中最美的春色。运行了34天的江汉方舱医院正式休舱,34天时间里,江汉方舱医院累计收治1848人、转出521人、出院1327人,成为武汉目前开放床位最多、累计收治人数最多、累计出院人数最多的方舱医院,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紧绷心弦多日的医生护士们卸下战袍,终于可以长长出一口气了。牛佩在电话里兴奋地说道:“江汉方舱医院完成了任务,今天是值得纪念的一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电话那头听到牛佩突然泣不成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据权威媒体报道,武汉共有16家方舱医院,累计收治1.2万人。截至3月10日,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再见方舱!这段历史,终将被每个人铭记。
开舱休舱同样传递希望,“说不出的感觉。这是大家一起并肩作战的地方。我们都说,‘关舱大吉’!”大家一起合影留念,虽然这是一张看不清容颜的照片,但所有人都希望通过这张照片,把感谢和喜悦珍藏起来,把信心和憧憬分享出去。
星星微茫,汇聚成光。一次次勇敢的“逆向而行”,一个个温暖的白衣背影,就如同一道道希望之光,点燃了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力量,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和阳光。
“‘休舱’并不意味着结束。”疫情不灭,战斗不止!此刻,牛佩她们仍难言告别,他们要转战别的地方,身负重托再出发! 再见,又是一番新风貌!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责任编辑:张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