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村位于山西省高平市西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落之一,也是上古时期中国最早的地名之一。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文脉悠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脉赓续传承、生生不息的代表,是中华民族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具体体现,具有博大的人文情愫。
山形似釜,地形如釜,合符釜山
釜山村是人文始姐炎帝的主要活动地之一,炎帝在以西羊头山为中心的一带播五谷,制耒耜、兴稼穑、尝百草、创医药、肇始商贸、开启制陶,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至今,西羊头山(合山)、神头岭、老庙山、金牛山等地仍留有大量炎帝庙、二仙庙(祭祀炎帝二女儿的庙)、碑刻等炎帝遗址遗存,而釜山村就被炎帝遗址遗存合抱其中,深受根祖文化的浸润,越发生机勃勃。
被群山合抱的釜山村在旧石器时期晚期和新石器时期早期就有先民居住,自然形成的群山大都形似“釜”,村中地形也如“釜”,炎帝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又制陶造鬲,这种鬲就是釜,且釜如山形,如地形,因之,故名釜山村,亘古未变。
炎帝、黄帝都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都是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为了生存、发展,上古时期的各部落经常争锋,并出现了部落联盟,而实力最强的当数炎帝部落联盟和黄帝部落联盟。随着这两个部落的崛起强大,其他小部落便分别融入了其中。“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后,黄帝部落联盟和炎帝部落联盟便在釜山会盟,史称“合符釜山”。从此,开启了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所以,合符釜山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闪亮、最出彩的事件,“釜山”的名字也响彻云霄,载入史册。
关于“合符”今高平釜山,地有确迹,物有确证,口有确传,令人确信。
山青水秀,康养福地
釜山村地处大山深入,四面环山,中为“釜”形。山上
植被丰厚,尤以200多种中草药材为最。始祖炎帝就是在这一带亲尝百草,广兴医药。村南的山坡上有1000多亩黄芩种植基地,黄芩的根可入药,叶可制茶。这里山山相拥,高低有致,起伏连绵,在飞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林海茫茫,妖娆多姿,充满活力,以最原始的真诚在召唤着一切生命。
釜山村西坐落着一处泫水湖,即釜山水库。此湖所在河流为黄河流域沁河水系丹河支流,1960年建成,总库容264万立方米。“泫水湖”取高平古有泫水,为丹河之源,高平又为泫氏县(治所在今高平市寺庄镇王报村)而名。湖中央建有一个心形小岛,取名“泫女之心”。因为炎帝的第一位妻子名叫玄女,长期随炎帝在釜山一带全身心为人们造福,取同音故名。另为泫水湖是汇聚了泫水的力量而泫养万物,如同心脏,故名。泫水湖风平浪静,湖水清澈,一眼就可看到“泫女之心”闪闪发亮,晶莹斑斓。湖畔全是草土,由于湖水的滋润,益发显得鲜艳。
釜山的山,峰峦叠嶂,釜山的水,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山和水的融合,静和动的搭配,组成了最美的风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釜山村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劈波斩浪,砥砺前行,已建成了40亩40栋智慧大棚,通过“方圆村智控系统”,村民在家通过手机就可以实时查看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等环境状态,还可以远程一键操作,完成通风、补光、洒水、喷药、施肥。当遇到灾害性天气时,手机一键就可以自动关闭卷膜,防止蔬菜冻坏。
发挥地域优势,提升传统产业。釜山村是“高平大黄梨”的主产区之一,通过科学布局,建成了占地面积40多亩,拥有500多棵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梨树公园。这个公园的梨树全为数字化管控,一树一码,每一棵梨树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古梨树公园建设的推进,将大大提升具有地域特色黄梨产业的绩效,为乡村振兴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花齐放的春天,热情奔放的夏天,微风送爽的秋天,雪花飞舞的冬天都是自然天成的田园风光。泥土的芳香,空气的清爽,无疑为康养的最佳选择。现全村60岁至69岁的有173人,70岁至79岁的有92人,80岁至89岁的有30人,90岁以上的有1人。
王家大院孕育赤心报国之志
釜山自古就是一处兵事要地。战国时期,决定秦国能否统一六国的秦赵长平之战,釜山就是主战场之一。战败的赵将赵括战死后,有人背着其尸体从老背坡走出,从此也就有了老背坡这个地名。
宋代,抗金名将王彦就是从釜山村王家走上“赤心报国誓杀金贼”之路。
明、清时期,王家筑寨,全力御敌。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高平地方抗日武装力量及国民党友军多次在此抗击日军。
在这一处兵事要地上,王姓是最早开宗立门的人家,到了宋代,以王彦为代表的王家人凭借“合符釜山”的底蕴,走上了保国卫家的兵家之路。王彦年轻时熟读兵书,后受父命赴京师,隶弓马子弟所,经宋徽宗亲试,授清河尉。靖康年间,金兵围攻汴京,王彦被宋庭任命为都统制,入太行山,创建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的八字军。著名抗金名将岳飞在王彦麾下任裨将。自王彦后,王家人多重视军事,不断在釜山村建立军事设施,以自卫。到了明代,王家已在村中建成了“寨”,现存的明代寨外高楼是专门用于监视敌情的设施,而寨里边则住有原居民和守寨的人员。
清代,王家人不忘先祖的恩泽,赓续王彦“赤心报国”的传承,把保家卫国作为己任,充分发挥“寨”的军事作用、居住作用和生活作用,先后改建、扩建、修建了寨头院、寨头东院、寨头西院、高楼西院、高楼南院、棋盘院(王家大院)、庭房院、会馆、簸箕掌院、西边院、绣楼院、圪洞院、耳则院、耳则后院、药铺院、前院、南院、杂院、店院、西格峦院、会则院、会则后院、会则西院、书房院、秀才院、牛房院等。这些以王家大院(棋盘院)为中心的院落都蕴涵着深厚的军事文化,孕育着“赤心报国”的意志。当然,釜山王家人也不负先辈的期冀,赤心报国,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全村有15人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其中有王长修等5位王家男儿光荣牺牲,成为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王彦的后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条战线和行业,赤心报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重视教育,培根塑魂育良才
釜山村历来重视教育,注重立德树人,且从娃娃抓起。
据《高平县志》、《高平市志》、《寺庄镇志》记载,在宋代,釜山村就办有社学,王彦家中设有书坊,专供王家子弟读书学习。
清嘉庆七年(1802年),釜山村修建宣圣庙(文庙),总占地面积536平方米。主殿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五椽,前出廊式,单檐悬山顶建筑,供奉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孔子。村人经常在庙中追思先人,反躬自省,涤荡心灵,提升自己的道德生命和精神境界。在孔圣人的沐浴中,全村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德有才的俊彦良秀。新中国成立后,釜山村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先后办起了小学、完小、七年制学校、釜山初中,教育体制逐渐完善,教学质量节节攀升。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釜山中学圆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取得了中考全市九连冠的成绩。一时间,釜山中学一坐难求,班级爆满,成为名校。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全村有124人毕业于各大专院校,更有王云鹏博士、王云飞硕士等高端人才涌出。
在文庙旁新建成的釜山书院将是提升全体村民整体素质的支撑,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定会让釜山的明天更加美好!
神秘145厂,创造人民币的辉煌、
20世纪60年代末,针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
了加强“三线”建设的决定,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经国务院批准,在京的541厂搬迁,建设“小三线”厂。于是,一批由地质勘探、建筑、军事等方面组成的高级专家行走在全国各“小三线”地带,为541厂选址。最终,专家们认定山西省高平县釜山村宋家沟为新建541厂址,并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国营145厂,由中央财政部具体筹备建设。
145厂落户釜山,主要是因为该地山形似釜,地形似釜,群山环抱,地形隐蔽,具有天然的军事价值,具有“合符釜山”的底蕴,适合战备、备战的需要。
经过5年的建设,1975年145厂投产。由于保密,145厂被神秘“结界”笼罩。人们不知道145厂生产什么产品,更不能近而探之,只能在平时看到145厂的人员凭证件进进出出厂区。好奇的村民和路人经常对在釜山村游玩和在釜山水库游泳的工人师傅询问该厂情况时,工人师傅也只是说自己是这个厂的工人,涉密内容从不暴露。后来,随着形势变化,145厂部分内容解密,人们才知道了这是一个制造人民币的工厂。再后来,145厂的露天电影场地开放,允许附近村民到场地看电影。每当影讯发布后,十里八村的人都纷纷到这个神秘场地享受一顿文化大餐。因为145厂每次放映的都是最新影片,是一般人还看不到的影片。渐渐,人们发现了在观影人员中,有一位衣着朴素、与工人无别的尊者也经常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地观看电影,并不时与身边的青年男女工人师傅们小声交谈。有心人经多渠道了解,才得知这位尊者是145厂的党委书记高占祥。就是这位受人尊敬的高书记带领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釜山村默默开创新天地,为守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立下了汗马功劳。
人民币是我国的货币,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信誉,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145厂的主要产品是第三套人民币、第四套人民币,其中第三套人民币具有人民当家作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大意义,是一套全面具有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现代化等时代特征的人民币,也是见证中国历史诸多奇迹的货币。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4月20日陆续发行,共有7种票面:辅币壹角、贰角、伍角,主币壹圆、贰圆、伍圆、拾圆。第四套人民币集中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团结一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四套人民币于1983年3月3日由国务院核准印制,1987年4月27日发行,共有壹角、贰角、伍角、壹圆、贰圆、伍圆、拾圆、伍拾圆、壹佰圆9种面额,其中壹角、伍角、壹圆有纸币、硬币两种。
1990年11月,145厂奉命迁往河北。
145厂在寺庄镇釜山15年,带动了釜山村、寺庄镇、高平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为釜山村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釜山成功涅槃。
145厂给釜山村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这份遗产在晋城市、山西省都是独一无二,具有“独特性”,释放着社会、生态、科技、经济发展的效益,也具有“持久性”。
今逢盛世,釜山村又开始“凤凰涅槃”,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大力整合人文资源,积极打造最美的传统村落,面向未来,走向新的远方! (作者:文战胜 摄影:李强 )
责编:宋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