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5日| 联系热线:13753796319
首页 > 经济能源 > 正文
转型发展谱新篇——尧都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2019-10-22 14:43:23 来源:临汾日报

一条70年的漫漫长路,一头连着旧时光下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尧都,另一头连着新时代下高楼林立、百业兴旺、繁荣富强的尧都。

1949年,当时的尧都区生产总值仅为1677万元,财政收入仅有164万元。而在2018年,尧都区生产总值已达309亿元,是1949年的1842.5倍;财政收入达46.9亿元,是1949年的2861.5倍。

窥一斑而知全豹。风雨70年,尧都区生产总值爆发式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如今,尧都区在整个临汾市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一位,2018年辖区GDP占全市的比重由1949年的16.91%上升到21.46%。这背后,是尧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勇往直前的艰苦创业史,更是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改革创新的伟大奋斗史。如今的尧都经济发展、社会文明、文化繁荣、民生改善,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汾水之畔。

经济迅速腾飞 三产活力迸发

尧都区古称平阳,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1949年6月,临汾市、临汾县合并,称临汾县。1971年,分设临汾市、县,均属临汾地区。1983年10月,临汾县并入临汾市,仍属临汾地区。2000年11月1日,原县级临汾市更名为尧都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尧都区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生产水平极度低下,经济水平极其落后,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占据产业主导地位;工业方面,仅有企业38家,且产品单调、设备简陋、生产凋敝;第三产业方面,市场萧条,商品匮乏。当时,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所有制结构单一,地区发展不协调,三次产业占比为57.4∶3.8∶38.8。

70年来,尧都区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稳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提速提质,逐步扭转“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不足、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下”的局面,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今,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占比不断提升,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开创了三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了由传统农业主导型向现代服务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

2018年,尧都区生产总值完成3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6亿元,第二产业68亿元,第三产业233.3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为2.5∶22∶75.5,第三产业呈现出结构加快升级的良好态势。而全区产业结构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三二”发展格局,到现在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二产业为支撑、第一产业为基础的“三二一”格局。时至今日,第三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尧都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越来越凸显。

城市日新月异 尧都蓬勃发展

70年后的今天,漫步在尧都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城市道路宽阔笔直、桥梁隧道上跨下穿、公园绿地一步一景、星级公厕干净卫生、机场高铁连通八方,整个城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这与70年前一穷二白的尧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特别是近10年来,尧都区不断强化对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随着滨东、滨西立交桥和临汾民航机场、鼓楼南北街拓宽改造、临吉高速、长临高速的建成,城市立体化交通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截至2018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1767.56公里,其中高速路40.31公里,一级路158.63公里,二级路151.87公里,三级路595.84公里,四级路820.92公里。

“强基础,补短板,着力建设美丽家园”一直是近年来尧都区的重点工作之一。截至2018年底,尧都区在涝洰河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2亿元,润州园成园成景,尧乡园起步区尧乡古镇对外开放,栖霞园汾河涝洰河贯通工程基本贯通。新东城“五纵五横”骨干路网日臻完善,临纺路中段、健康路竣工通车,华州东路基本完工。尧都区人民医院全面运营,东城体育馆主体完工,东城城市综合体项目启动拆迁。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总投资159亿元的18个棚改项目启动实施。中大街竣工通车,体育街南延、迎春街南延、广宣街游园工程进展顺利,水塔街游园拆迁工作基本完成。河西规划六路、规划三街北段完成拆迁安置,师大整体搬迁项目征地拆迁工作进展顺利……

70年后的今天,尧都区在打造品质之城的道路上孜孜追求、精雕细琢,城市品质逐步提升,城市魅力不断彰显,这座古老的城市不断绽放出新活力。

社会欣欣向荣 人民安居乐业

70年前,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乱,尧都区经济发展缓慢,人民收入水平普遍低下,社会事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城镇化率显著提高。1949年,全区人口总户数4.5万户,总人口数20.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7万人,城镇化率为7.3%。2018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98.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0.86万人,城镇化率为71.7%。与此同时,城区面积也不断扩大,2002年建城区面积达到37平方公里,到2018年扩大到60.7平方公里,是2002年的1.6倍。

居民收入显著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有很多人连温饱都无法满足。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89年的1161元提高到2018年的34642元,增长28.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9年的452元提高到2018年的14875元,增长31.9倍。收入的增加使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52年的27万元,大踏步地发展到2018年的6266767万元,是1952年的23.2万倍。

教育事业欣欣向荣。新中国成立前,尧都区普通教育极为薄弱,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1949年全区共有普通中小学372所,其中普通中学仅有两所,小学370所。2001年以来,尧都区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起步良好。2018年,全区共有普通中学60所,比1949年增加了58所。在校学生64633人,是1949年的93.4倍;小学126所,在校学生63174人,是1949年的3倍。同时,尧都区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

70年来,尧都区发展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无不回响着尧乡儿女逐梦前行的铿锵足音,无不闪烁着党和政府坚决果敢的智慧光芒。站在新时代新的起点上,尧都区委、区政府将团结带领100万干部群众以初心使命推动率先引领,以“铁军”精神彰显时代担当,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面开启转型发展新征程,加快“五个尧都”建设进程,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记者 王德政 通讯员 李永秀)

原标题:璀璨明珠耀汾河——尧都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责任编辑:王瑞明)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