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节气、晓文化、懂生产、话健康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于历法源头翼城首发
黄河新闻网临汾讯 2020年1月3日,由中国摄影出版社、中共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委、县人民政府主办,翼城县委宣传部承办,翼城县气象局、翼城县粮食服务中心等单位协办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来自历法源头的影像物候报告》新书首发式并同名研讨会在历法源头翼城县隆重举行。
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副主席,农业农村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 著名学者型摄影家,“世界遗产影像学”专家、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周梅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毛巧晖;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高扬;中国气象局宣传与科普中心科普部主任邵俊年;并翼城县四大班子领导、相关协办单位负责人及地方文化研究学者出席首发式,并参加研讨会。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测太阳运动规律,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也是人们日常预知气候变化晴雨冷暖的参考。我国古人以五天为一候,三候十五天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一年岁流转。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国际气象界誉之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发源于尧舜时期甚至更早,形成于西汉,完善于清代,走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人民一项伟大的发明,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据《竹书纪年》记载:尧“元年帝即位居冀命羲和历象”;舜“元年帝即位居冀作大韶之乐”;禹“元年帝即位居冀颁夏时于邦国”。夏时即夏历,冀便是古冀州,即晋南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历史上便有舜耕历山的记载,相传舜带领先民们创制了中国最早的历法——七十二物候历,而这座神圣的大山就在今晋南翼城与沁水、垣曲和阳城的交界处。2018年10月26日,山西翼城•历山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授予“历法之源”称号。
2019年10月,在举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历法源头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农业及粮食领域专业作者李学峰著述拍摄,由中国摄影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来自历法源头的影像物候报告》一书如期出版。
李学峰,1964年4月生,山西省临汾市人,1983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临汾农学专科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气象学会会员、国家古代气象文化之“历法之源”探究课题组成员、全国粮食系统第四届书画摄影展银奖获得者、山西省“粮安之星”。2018年9月其“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展”在第18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出。《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来自历法源头的影像物候报告》正是李学峰结合自身农学专业并多年拍摄节气物候现象和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后的出版成果。
该书感时应物,从中国农历的历法源头(晋南地区)说起,以影像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读说明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的特点和来龙去脉,同时将与每个节气有关的天文、气象、物候、农事、民俗等知识娓娓道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意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揭示了自然的魅力和农业生产中的趣味,颇具科学性、知识性和欣赏性。应该说,《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来自历法源头的影像物候报告》是一部集气象科技与摄影艺术为一体的科普摄影作品,图文并茂地科学解读了“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来龙去脉。
首发式后的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学者从农业、气象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世界遗产与中国文化自信,节气与文学、民俗等方面的联系及现代性等方面深入研讨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就翼城地方借由“历法之源”这一称号如何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李学峰下一步的 拍摄创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董红霞 郑珍 胡波)
(责任编辑:冯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