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351-3238289 邮箱:1450352871@qq.com
微信
微博
首页 > 好记者讲好故事 > 正文
望子成龙,需要“三心”“二意”
2019-09-05 10:04:19 来源:三晋传媒网
      本网讯(雒晓利)当下社会,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学区房”炒翻了天,补课价一涨再涨,围绕教育的商业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细分,家里的人力、物力、财力、心力全部向教育倾斜,教育几乎成了一个家庭的核心。只要子女成才发展,做家长的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无怨无悔。如此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规模,目的在于望子成龙。
      付出和收获成正比吗?非也!生活现实表明,家庭承载了教育中最大最多的失落和无奈。在子女教育为中心的家庭格局之下,严重的问题暴露的越来越多。一是全盘包办,带来了孩子难以自理自立的依赖性。这样的做法,意图在于让孩子只管动脑筋学知识,其余都可以放弃,久而久之,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弱化。二是极度功利,造成了孩子心理的畸形。两眼盯着成绩,唯分数是瞻,最容易形成了孩子的叛逆,叛逆让分数更加难以保证,家长与孩子的对立事实上已经形成,造成了恶性循环。伤了感情,毁了学业。三是超常付出,形成了孩子成长的重大压力。鸟翼上系上黄金,鸟便飞不起来。幼小的孩子背负着家长们太多太重的给予和付出,压力自然会超限,如果增加太多则会发生弹性形变,最终毁了孩子。
      望子成龙怎么会走到如此不堪的地步?笔者认为,家长的导向至关重要,需要“三心”“二意”。
      “三心”就是家长对孩子要有“分别心”“赏识心”“朋友心”。
      “分别心”重在认识代沟的现实性,而不逆反年龄段规律。家长和孩子存在代沟,因为人生的阅历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所以在需求上形成了客观上的不同和差距。但现实教育中,家长往往用自己的经历安排教育,现身说法是惯用的,遇到孩子的抵触时往往耐心不够,甚至情绪过激,形成了一方热、一方冷的尴尬局面。理性认识代沟就是要精准地研究孩子所处时段的思维特点、心理状况、爱好兴趣,针对性地、现实性推销自己的教育产品。投其所好会最有效果,如果有确实需要矫正的想法和做法,也应采取引导的办法和孩子能接受的办法,否则,无论是多么费力,事倍功半的算是好情况,徒劳无功的也会是常事,南辕北辙的并不鲜见。
      “赏识心”重在把握教育的规律性,而不逆流而上。希望被赏识是人的共同情感和普遍追求,是很常识性的内容,但理性的使用明显不够。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乐意超常付出,因为付出的不理性,所以在获取上也会有过分的要求。总是预期孩子给自己惊喜,总是希望孩子一味进步没有退步,总是期盼孩子给自己带来光彩和荣耀。这样的“量”越积越多,看到的孩子的不如意就会相应地越来越多。抱怨随之增多,斥责也免不了,破口大骂跟上来了,拳脚相加也毫不回避。“赏识心”错误的一面则是,溺爱、纵容孩子,对他的错误和不良行为不加管理,反而“赏识”,久而久之,坏习惯固化悔之晚矣。赏识心其实就是平常心,在生活中用心发现孩子的“美”,赏识的恰如其分,让孩子有自信、有尊严,在赏识中获得幸福感、荣誉感,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力量。
      “朋友心”重在突出教育的情感性,而不是一厢情愿。朋友关系是平等的、友好的、彼此包容的,不存在上下之分、高低之别,更不存在一方对一方的强迫。在现象上看来,家长对孩子似乎是无条件的付出和极大慷慨的给予。其实质是,要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不是朋友间的付出和给予,而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多年父子成兄弟”是父子关系的理想愿景,现实中要实现很难,主导因素在家长,家长能不能放下身段、能不能放大胸怀、能不能感情到位,决定着事情成败。家长和孩子能建立朋友关系,教育的事变得会容易许多。朋友之间是话说起来随意,事情办起来容易。家长轻松,孩子开心,教育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二意”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诚意”“情意”,教育过程需要通过情感过程来实现,所以显得很是必要。
      “诚意”做起来并不太难,关键在于克服心理障碍。家长的身份让家长形成了摆架子的惯性,很轻松的话题会变得严肃起来,很有趣的事情显得拘谨不自然,很正常的言行总会多操心,不能坦率自然,其实就是缺乏诚意的表现。给孩子以诚意最需要的是自信,相信自己,相信孩子,最忌讳的是急功近利。
      “情意”说起来不难,做起来需要用心。家长对孩子投入情意时,要有意识地激发孩子对家长的情意,向孩子需要情意的回报。家长用情要真、要实,要直通孩子的心理,让孩子感到舒服而自然,做作最要不得,其实最容易会伤害感情。
      望子成龙的道路上,家长需要“分别心”“赏识心”“朋友心”的“三心”和“诚意”“情意”的“二意”,这是赋予三心二意以特别含义的分段解释。另一个层面上,笔者认为,把一心一意转变成三心二意,不要紧盯不放,不要穷追不舍,同样也有益处。
      家长朋友,“三心”“二意”,您能做到吗?
      亲爱的孩子们,家长的“三心”“二意”,是你们需要吗?
(责任编辑:李鑫焱)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