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援引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3月19日的一则博文——
“今日,国务院任命卢新宁为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我吃了一惊,各位朋友知道卢新宁是谁吗?我先卖个关子,各位一定记得这个流传甚广的话‘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
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这段话语正是出自卢新宁之口,名为《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是她在201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身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的卢新宁,这些年,创办人民时评,关注时事热点,改变人民日报一贯写评论员文章的单调格局;创办人民日报历史上第一块评论版观点版,打响人民日报评论部文章品牌;同时,她在新媒体舆论阵地开疆拓土,主持《你好,明天》微博栏目,让人民日报评论员直接与亿万网民对话……从业28载,65篇大评论字字心血,不甘平庸,不惧微词。
她自称自己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句荣毅仁先生推崇的做人原则,曾被卢新宁称之为做评论的价值追求。着眼大局,脚踏实地,视角宏阔,也不失为她做人做事的写照。
她创立直面民生热点的人民时评;
她开拓140字微博网评的语言新风;
她倡导从政治宣传转向政治传播;
她推动媒体从“相加”到“相融”……
生于1966年12月,22岁北大中文系毕业,25岁获得文学硕士。带着年轻人的冲劲与闯劲,1991年从学校的象牙塔走出,卢新宁便一头扎进人民日报社教科文部 。在这座时代的新闻“富矿”里,她一干就是13年。
多年后,回望那段记者岁月,她用“天马行空”来形容。
她曾用一个月的时间重走长征路,开了一个专栏,沿途发回《走近长征、走近一个民族的象征 》等系列报道。
三峡大坝合龙前,她主动请缨去一线采访,半个月间逆江而上,有时住在猪圈边,写出一个整版报道《三峡文物大抢救》。
13年记者生涯后,她又担任11年评论员,后任人民日报社编委、副总编辑,28年世事移易,工作岗位不断变化,卢新宁不变的是激情。
她说:“相信激情会护佑生命的意义,让你所遇到的每一天有所不同,最终让你与众不同。”
“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这篇充满激情的演讲《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广为流传。
从2004年起,卢新宁调去人民日报评论部——“相比当记者时的‘天马行空’, 我更喜欢评论部这种节奏。排山倒海的任务日复一日地紧逼,让责任的弓弦枕戈待旦,也让世俗的欲念寸草难生。”她曾这样感慨。
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全国哀悼日,卢新宁满含激情写下社论《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催人泪下更催人奋进,让人感受全新的文风,被列为中华经典散文名篇。
至今,她评论里话语仍被许多人记起:历史会证明,地震能摧毁一些东西,但它必将以(另一种形式重塑。世界将看到,“一个能够出动十多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上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五年四次,卢新宁获新闻界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
到评论部第二年,正赶上《人民日报》扩版,卢新宁力倡创办新闻时评专栏。
两年后,“人民时评”全票当评“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
网友评价她操刀的评论:“文笔激昂气势磅礴”,“满是豪情,满是力量”。
如果说卢新宁13年的记者生涯诠释的是“激情”,10余年的评论写作诠释的是“豪情”,那么转身接受重任,她身上闪烁出的是坚韧不拔的“柔情”。她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无人区”探索,推进主流媒体跨过“相加”到“相融”。
媒体同行谈起来,都钦佩于她不断冲破自我设限,成为融合发展领域“灵魂”式的人物。
她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1991年我大学毕业刚进人民日报时,对于老夜班编辑的茶缸印象深刻。大茶缸里浓重的茶垢,沉淀着党报工作者煎熬着心血办报的无私奉献;同时也提示着传统媒体几十年如一日波澜不惊的生产方式。”
她以特有的敏锐观察,提出媒体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在看似柔弱的外表下,潜藏着惊人的能量。
正如她所喜欢的茨威格所著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写的那样,“那些被命运高高举起、送入英雄殿堂的人们,无一不是以强烈的个人意志与跌宕的历史宿命碰撞,成就一代伟业。”
近30年的一条新闻从业之路,卢新宁走得诚实、踏实、充实、扎实。
这是一条既起伏不平而又天地广阔的路。对于有志于在新闻工作之路上的耕耘探索者而言,卢新宁不啻是一陶招引魂魄激励奋发的心灵鸡汤。(闫东海)
(责任编辑:吕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