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351-3238289 邮箱:1450352871@qq.com
微信
微博
首页 > 好记者讲好故事 > 正文
【晋绥往事】档案中的历史岁月
2020-07-10 10:33:26 来源:天扬故事
2018年在北京专访杨晓哲
      多少年来一直有个解不开的晋绥情结,这多半来自血脉传承:我的母亲是山西娄烦人,曾是晋绥边区妇女干部,父亲是八路军一二〇师老兵,一直在晋绥打鬼子,抗战最艰难的1942年,父母在晋绥走到了一起。打记事起,常听他们谈起战争年代的风风雨雨,长大后,知道了更多。2002年父亲过世,按他生前嘱托,一半骨灰回到家乡洪湖,另一半掩埋到晋绥战场旧址,纪念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
      岁月无情。父母先后离去后,情感真空需要填补,对亲人的思念,转化成探知他们过往的渴望。怀揣一团火,我先后到吕梁、兴县、岚县、代县、静乐、娄烦、中阳、汾阳、文水、右玉、凉城、集宁等地,沿前辈足迹祭山拜水田野作业,感受晋绥风土,同时求教史志办走访档案馆,搜集资料核对史实,近距离触摸那代人和他们书写的历史。
2019年杨晓哲在临县郝家坡调研
      要说搜集史料,晋绥后代家藏是一座富矿,各家或多或少都有些父辈的日记、笔记和各种文件,很多都是档案馆没有备案或限制对外的。一次听说外地一后代,其父留有多本笔记,于是委托当地朋友借出复制,被婉拒。想想也对,亲人不在了睹物思人,珍贵家传怎能随便交付外人?于是亲自去当地,扛着电脑和扫描仪登门拜访,收获颇丰。十几年来我在北京、成都、西安、兰州等地走访晋绥老同志后代,复制了相当一批  原始文档,很多内容与传统认知有不小出入。
      感谢互联网,极大拓展了信息获取空间,不少晋绥边区的电报、文件、命令、通知、信件,仿佛时空穿越,都能从网上买到,其中一些极为难得。当然价格不菲,少不了破费。
2019年杨晓哲和李力清在临县档案馆查阅抗战资料
      随着时间推移,资料越摞越高,看着心里就美,那可是心血与汗水的堆积。不知不觉中,我成了晋绥史料收藏大户。曾有一些中央最高级别研究单位的朋友找我,希望得到某些重要会议原始记录和其他某些市面难寻的宝贝,提供过去之后,助人为乐的幸福感瞬间浮上心头。
      资料到手,先得分门别类,排出目录索引。七、八十年前的文字大都模糊不清,水渍破损常见,会议速记和私人笔记字迹潦草,错字代字不少,需要反复辨认。幸亏电脑帮忙,扫描后PS处理一下,然后放大了看,再逐字逐句打出来,存成Word文档,方便日后查找。这个过程需要熟悉繁体字,习惯竖排阅读,这倒不难,插队时油灯下摊开的马列著作和古旧小说,多半繁体竖排,读起来恍如时空穿越。如果不熟悉晋绥历史和人物,就算拿到了史料,也很难保证无误解读。这些文档里面大量人名、地名大都只用一个字简略表示,如人名只写一个姓,省去了名,而同姓的很多,仅晋绥分局副书记就有张稼夫、张邦英、张子意,此张非彼张,很容易闹出乌龙。再说时间,原始文档很多只写日期,哪年哪月呢?有些标注了年月的,也别全信,这通常是文秘或本人事后整理文档加上的,标错年代、月份的,上至中央档案馆,下至个人家藏,都有所见,都需要根据内容来核定。
杨晓哲在离石晋绥文物史料馆调研
      这是个工夫活,需要修炼偷不得懒,只有对晋绥历史熟到相当程度,才能根据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做出靠谱判断。
      有时在想:我们这代人得先天之便,繁体竖排不在话下,历史人物家里家外听得多了,对晋绥的了解,从小到大,碎片早就连成了串。寻访私人珍藏吧,父母大都彼此熟悉,一报家门便来者不拒,慷慨出示。可下代人呢?一张白纸从零开始,历史资料拿到眼前,没个多年修炼,误读瞎猜怕少不了。再说史料搜集,光凭档案馆藏,骨多肉少,哪里见得到细枝末节?找晋绥后代吧,没有特定朋友圈,谁会给陌生人轻易出示隔代家传?
      这些年经常与晋绥后人和基层党史办的同志打交道,但凡涉及晋绥的文电书报刊物网文,但凡能见到的,几乎全都拜读过,总的感觉,目前社会上对晋绥的认知,大都止步于模糊表象,对政权、公粮、贸易、土改、整党、救灾等重大事件,存在不少误区误解。这除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盲人摸象以偏概全,还有复杂的历史和政治原因,以及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便急于发声定论的社会浮躁。长此以往,真相只能越离越远。
 
杨晓哲在临县中共中央西北局驻地调研
      如此现状,作为晋绥后人难免心生忧虑,总得有人做点什么,拂尘清污水落石出,方能返璞归真真相大白。说白了,就是拿出足够多的真材实料真凭实据,让历史开口,用事实说话。这需要对覆盖整个时间轴的海量史料进行梳理综合,组成完备数据链,同时置于特定时代背景下,以历史尺度展示过往,铺陈沧桑。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既然等不来上帝,那就挺身而出吧!一时间血往上涌,责任感使命感忽喇喇迎面扑来,义不容辞。十几年积累,一屋子资料,弹药充足,40多年科技工作历练,分析、综合、取舍、优化能力基本够用,缺的只是文笔。好在不是写小说,不需要艺术夸张笔墨粉饰,强大史实面前,任何陈词都显得苍白,需要做的,只是用逻辑丝带,把珍珠串起来。
      于是,鸭子上架,厚积薄发,闭关数年,有了这本书。
(责任编辑:冯亚秀)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