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5日| 联系热线:17636155855
首页 > 脱贫攻坚 > 正文
石楼县巧用活用“两不愁三保障”尺子
2020-01-14 16:06:26 来源:吕梁日报
      “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2019年,石楼县以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巧用活用“两不愁三保障”尺子,在瞄准饮水、交通、因贫辍学、易地搬迁、住房安全等薄弱环节上精准发力,算细账、抓要害,确保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兜底等政策到村到户到人,让“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逐渐成为现实。
      一是聚焦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和危房改造“两房”同建。在易地扶贫移民搬迁方面,坚持“精准识别、安置配套、拆除复垦、生态修复、产业就业、社区治理”六环联动,全力实施“小蒜镇徐家峪”“石楼小镇”、“龙山水岸”三个安置点工程项目。聚焦“搬得出”,积极实施拆迁复垦和生态修复。强化规划先行、精准评估,一村一策、宣传教育,支部引领、示范带动等工作措施,全面启动105个村的拆除复垦,完成搬迁84个、拆除65个村。土地复垦750亩,获得土地增减挂钩交易资金1.6亿元。土地复垦750亩,获得土地增减挂钩交易资金1.6亿元。同时,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脱贫紧密结合,坚持“人退林进”,以“支部+合作社”生态脱贫新模式,提高搬迁贫困群众主动参与造林的积极性,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突出“稳得住”“能致富”,强化后续产业保障。同时,围绕就业和增收两个核心,石楼小镇结合“金鸡计划”特色养殖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个左右,龙山水岸依托树德枣业加工可提供200个左右就业岗位,小蒜镇徐家峪安置点村集体成立养蜂合作社等发展特色种养业。并同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制衣“扶贫车间”,龙山水岸安置点制衣车间,就近解决300名搬迁户就业;另一处制衣车间主体工程正在实施,预计解决2000余个就业岗位,同时新增保洁员、管理员、治安员等1000余个公益岗位,确保搬迁户稳得住,能脱贫;加强社区治理服务,确保安居乐业。坚持让资源下来、服务上去、群众满意的原则,在建设安置点住房的同时,同步规划并积极设立“两个中心”,一方面,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无缝衔接户籍、社保、就医、入学等政策,积极开展便民服务,提高安置点的宜居水平。另一方面,设立党员活动中心,坚持党建引领,开展党员活动,确保党的工作覆盖,并建立社区治理机制,确保搬迁户诉求有人倾听、困难有人帮助、矛盾有人化解,切实让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建设新家园、开启新生活。在危房改造方面,强化资金、人员、技术三方面保障,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充分利用中央、省、市上级危改资金,积极统筹拨付各乡镇使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率。组织52人参加市组织的“吕梁工匠”培训班,邀请省住建厅农危改专家,对县住建局村镇规划助理员、各乡(镇)领导、农村匠人等开展专题培训,通过部门联动,组织技术队伍,逐村逐户开展工作,形成危房改造工作合力。同时,通过组织县危改部门骨干力量外出甘肃、宁夏实地考察,请省建筑设计院等第三方机构编制了《石楼县农村危险土窑洞加固改造技术指导方案》,被省住建厅采纳并全省推广。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争取政策支持,成为了全省土窑洞改造试点县;严格标准程序,确保工作实效。严格把握标准,及时反馈整改危房流程不规范、资料不完善、改造技术不合格等问题,加大对危改工作的督查力度,确保了全县危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二是聚焦基本医疗和基础教育“两基”并重。在健康扶贫方面,实行动态监测,2019年核准2565户,覆盖人数5815人。确保贫困人口参保,基本医疗保险个人部分均由县财政代缴,参保率达到100%。开展“双签约”,组织干部团队和医疗团队,实现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双签约”全覆盖。着力构建“六道防线”,通过基本医疗、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商业保险、民政兜底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贫困群众自付比例为8.26%,严格控制在了10%以内;在教育扶贫方面,精准建立台账。精准建立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基础信息台账,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中、高等院校等贫困学生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应助尽助,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覆盖;积极开展助学活动。团中央工作队对接联系开展支教、助教、助学等各类活动,同时积极发挥县委统战部、团县委、县总工会等助学作用,争取县内外各界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和基金组织开展公益助学活动,共有7000多贫困学生受益;保障残障儿童接受教育。实行了县教科局班子成员、校长、教师、医生“四包一”机制,建立了残障儿童鉴定认证机制,共有44名送学适龄残障儿童,其中39名实施了“送教上门”服务,其他5人在康复中心接受治疗,进一步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切实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三是聚焦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两线”衔接。加强对象衔接。对于参与扶贫项目的农村低保对象,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工作成本,并给予6个月期限的“过渡”期,实现稳定脱贫后再退出低保范围;加强标准衔接。农村低保线不断提标,2019年提标达到4188元,全面实现“两线”衔接;加强管理衔接。建立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对农村低保对象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
      四是聚焦饮水和出行两个安全保障。在农村安全饮水方面,摸清底数,统筹推进。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台帐,出台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县、乡、村三级工作职责,制定工程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工程顺利完成;整合资金,全力保障。县脱贫领导组优先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需资金的足额落实,整合资金2700万元用于农村饮水工程。目前,在安全饮水工程全部完成的情况下,对标农村安全饮水四项标准,解决了58个自然村氟超标的问题,确保水质达标;降低水价惠民生。针对部分农村水价高、维修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村生活饮用水水价的指导意见》,限定了农村饮水水价最高不超过2.55元/吨,有力保障了农村农户的饮水安全。在农村“四好公路”建设方面,多措并举抓融资。抢抓建设“四好农村路”重大契机,积极探索PPP融资模式统筹建设资金,在制度和政策框架内加大创新力度,同步推进各方面工作;凝聚共识促拆迁。创新提出“以心换心、民本拆迁”和“没钱想办法,拆迁零补偿”的工作理念,积极打造“支部+四好农村路建设拆迁工作”新模式,通过广泛宣传“修路为百姓,大家齐出力”的理念,使“要想富,先修路”“发扬奉献精神,带头无偿拆迁”成为共识,取得了政府、企业和贫困群众三赢的良好局面;务实举措惠民生。在建设过程中,优先雇用贫困户,优先从本地采购生产物资,促进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记者 冯海砚)
(责任编辑:李鑫焱)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