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也是贫困户宋天贵的耕地“生意”最繁忙的时候,在见到宋天贵时,他正驾驶着自己的拖拉机给康城镇腰里村的村民耕地挣钱,火红的东方红牌拖拉机在田里一圈一圈地耕作着,载着他开出了“穷窝”,开向了致富的“大门”。
58岁的宋天贵是交口县康城村李家山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他因身体状况不好,外出打工没人要,一家人只能靠种地维持生计,加上妻子常年患病,二儿子小脑萎缩,一直过着三餐两饱的生活。
“那会儿家庭状况不好,孩子们上学,老婆又有糖尿病,我这又得了个气胸、胃穿孔,二儿子这回又得了个小脑萎缩,住的土窑洞,着了急真的是吃了早上的没有中午的,日子就是将就着过。”宋天贵叹着气说出了自己这几年的苦。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交口县康城镇结合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全镇推行了“十户一体”乡村治理模式,根据农户需求,采用资源整合、要素互补等方式,一头连市场,另一头连农户,全程负责技术服务,并创新机制激发贫困群众自主创业、抱团发展的积极性,宋天贵也 在驻村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通过农村信用社 5 万元贴息贷款,购置了一台旋耕拖拉机,踏上了他的脱贫之路。
“我赶上国家的好政策了,按照政策我的破窑洞进行了危房改造。”这一次的交谈让老宋乐开了花,“康城村的第一书记马书记又帮助我贷款买了个拖拉机,农忙时出来给人耕耕地,挣点钱。”
除了给自己和联体内的村民耕作外,老宋还能在闲暇之余去附近的村子里耕地赚钱,收入稳定了,住房安全了,看病有医保,吃药还能报销,宋天贵的日子好过了、盼头足了,他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从开春拖拉机开上出来,一天耕个三十来亩地,人家一亩地给的三十块钱,抛去油钱,抛去修车,这下来吧就挣个四五百块钱,从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家里还种四五十亩地,总共能收入四五万块钱。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也觉得我生活将来一天比一天美满,一天比一天好。”宋天贵仔细算着自己的收入说。
“在扶贫工作中,我们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依托国家对贫困人口的政策,我们同步采取自主创业、劳务输出等多种举措,充分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让群众动起来,得到真正的实惠,确保全村 287户贫困户稳定增收、稳步脱贫。”交口县康城村第一书记马艳兵说。(记者 王洋 通讯员 王夏峰 刘钊)
(责任编辑:李鑫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