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张四平(交口县西交子峪岸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记录人:记 者 刘少伟
通讯员 郭俊宏
我叫张四平,今年56岁,是交口县西交子峪岸坪村人,家里有6口人,孩子们比较争气,一个个全部考上大学,但上学的学费却成了难题,多亏了有国家助学贷款,孩子们才有学上,但平时日子总是紧巴巴的。家里还有父母要赡养,外出打工很不方便,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时间长了,心气也慢慢被磨平了。
2014年的时候我被识别为贫困户,那会就像被安上了一顶帽子一样,浑身不自在,头也抬不起来。每次提起“贫困户”身份,我总是特别不好意思。后来,村里要搞食用菌,种香菇。“种吧,能赚钱的!”心里一直想着不能给政府添麻烦,要尽快让家里富起来,早点摘掉帽子。可是吃都没吃过,怎么种?有一段时间,这样自我怀疑的声音一直充斥在我的耳边,心里也犯嘀咕。
后来村里举办了培训班,专门讲解香菇种植技术,我也参加了培训班,认真记笔记。我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不会写的字就写拼音,实在不认识的就干脆记个符号,回去再慢慢琢磨。
种香菇从建出菇棚开始,第一步启动资金都不够。但是通过村干部、帮扶责任人捐款和自己多方筹钱,菇棚总算建起来了。2016年,在帮扶责任人县农业农村局张海峰的指导下,我家的香菇开种了。我也记不清麻烦过他多少次了,他总是一有空就来我家手把手指导,要不是他,我也不敢放手去干。第一次种香菇,我千小心万小心,香菇凉不得热不得,灭菌不彻底,接种接不好,都可能要坏事。
每天清晨不到五点,我就起床了,热了热昨晚蒸好的馒头,就着咸菜吃完,早早去离家不远的香菇棚看看。在菇棚忙活完后,我再去家里的玉米地。尽管每天都很忙,但能守在家中的“一亩三分地”上,我觉得很幸福。就这样在学中干,干中学,从备料到制棒、播种到发菌、养菌到转色催蕾到出菇,直至第二年5月,菇棚总算迎来了收获,那一年香菇收入2万元,自己种的11亩玉米一共卖了1.5万元。
回想过去,以前的农闲时节,总是召集一帮朋友,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围坐一起打扑克、搓麻将、唠闲嗑……一到过年过节就发愁,现在不是在菇棚就是在玉米地,总是干的停不下来。这不,不到一年一合计,再建一个菇棚吧,收入还多点。果不其然,两个菇棚养菇赚了3万元左右,我们一家子别提多高兴了。
玉米种植收入同样可观,在县农业农村局专家的指导下,玉米地用上了旱作节水技术,他们还为我免费送来了地膜,一亩玉米能增收200元。后来,我妻子和两个毕业的女儿都有了工作,我也在桃红坡保险公司经过培训实现了就业,全家工资性收入达到56000多元,收入有了保障,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最近,家里还新添了一辆面包车,出门方便了很多,时不时还能去县城逛逛,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里的政策越来越好了,香菇产业也越来越完善,我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还是感谢党的政策好,以后要跟着村里的计划走,加把劲儿赚更多的钱,抽空我还想出去多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
(责任编辑:孙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