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5日| 联系热线:17636155855
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孝义:逐梦乡村战场
2019-08-22 17:24:21 来源:吕梁日报
      70年波澜壮阔,70年沧桑巨变。在新中国披荆斩棘大步飞跃的70年中,在党中央和山西省委、吕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约占国土面积万分之一的孝义,这座北方的新兴资源型转型城市与祖国同行,与山西共进,从吕梁领先、三晋一流,到全国百强,从撤县设市、转型跨越到奋进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孝义70年来的发展变迁,是全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全省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一个生动缩影,从一个县级城市印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摊开历史的画卷,回首初心,展望未来,开发区、中心城区、乡村建设“三大主战场”孝义砥砺前行,全力进军全国县域百强第一方阵。
      孝义乡村,阡陌纵横,山峦耸翠,秀水环绕,花木葳蕤,乡风文明,和谐美丽。从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穷乡村,如今华丽变身“绿富美”: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在新时代的孝河大地快速涌现。
       一颗柿子的创业路
      炎炎夏日,吃一口甘甜、丝滑、凉爽如冰激凌的冰爽柿饼,心情不由舒畅无比。2019年7月17日,京东·中国特产·山西扶贫馆在孝义正式开业,孝义柿子作为“明星产品”在线下体验店内展示销售受热捧。从自产自销到特色产业化到柿子贱卖伤农再到集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生态农业项目,孝义柿子一路成长。
      “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孝义柿树栽培最早可追溯至明代,“牛心柿”因其形状像牛的心脏而得名,其柿,果大、肉厚、糖多、无核,软柿味甜多汁,是人人爱吃的一种晚秋佳果。不仅有食用价值,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也很高,被人们誉为“圣果”。由于“牛心柿树”对生长环境的特殊要求,使其只能生长在自然环境优美无污染的产树原村周边的丘陵地区。
      孝义柿子建国前后多是独家独户的小农经营,自产自销,柿子、柿饼或肩挑或驴驮卖到汾阳、介休等处。改革开放以来,孝义柿子在市委、市政府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政策的指引和扶持下,跳出了一家一户小农经营的狭窄范围,走上了特色产业化道路,柿子及其系列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2006年5月16日,孝义市华莲柿业合作社挂牌成立,以合作社+公司+柿农+基地的致富模式,集优良柿树育苗、嫁接、栽培、柿果(柿叶)加工、技术培训与推广运用、产品研制与开发、名优产品市场竞争为一体。有连片牛心柿生产基地5000余亩,新、老柿树8000多株,覆盖了四个乡(镇)。
      然而,随着消费的升级,孝义柿子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低谷,成了柿农的伤心果。“三三制”连年上演,三分之一售卖,三分之一倒掉,三分之一留在树上,采摘吧,收不敷出,放弃吧,于心不忍。
      2017年,四个孝中同学硕士毕业工作后,怀着为孝义柿子趟一条新路注入新活力的梦想,返乡创业,拿着20万元收购了10多万斤鲜柿,用新办法加工、销售,产品很快售卖一空,销售额超过100万元,孝义柿子再次火爆。
      2018年,他们趁热打铁,胜溪惠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流转土地32亩,建起了大棚、冷库、车间,5个宽12米、高5米的晾晒棚,一次可吊晒60万斤。过去几毛钱一斤的鲜柿,现在卖到了1.2元。60户柿农跟着合作社户均增收3000余元。
      去年11月11日,“胜溪农夫·孝义首届柿子文化节”成功举办,参加人数超过三千人。家家户户晾晒柿子的场景定格在摄影师的镜头里,68岁的老农民李继贵说,“老也老了,柿子值钱了,我也值钱了。”去年秋冬,儿女回家、亲朋援手帮助收摘柿子的情景比比皆是,三辆大巴车天天从东部平川接送劳力,笑声在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一路坎坷一路成长,柿子如今成了村民眼中的致富金果,柿子的发展道路也越来越宽。对于今后的发展,合作社负责人王华虎充满自信:“通过地推、商超、微商、电商等多种渠道销售,把柿子、柿饼、柿叶茶、柿子醋、柿子酒产业链与孝义旅游业、文化产业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村民致富!”
      从“泥腿子”到“技术股”的逆袭
      从一个贫困户农民到给成百人讲课的技术员,下堡镇下卫底村的武学飞感觉一辈子腰杆从来没有这么直过。靠着这项“技术资本”,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供出了一个大学生一个研究生,平时手下还带着七八个徒弟学技术。
      今年57岁的武学飞,祖辈以农为生,种着7亩玉米,多是靠天吃饭,遇到天旱地里就没啥收成,贫困户的帽子戴了半辈子。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堡镇大大小小的煤矿兴起,村里大部分人在煤矿上班补贴家用。
      “那会煤矿没有现代化,每天累死累活就是砍炭拉车,一天赚个十块钱,40多岁的时候当了三年管理人员,最好的也就一个月3000元工资。”武学飞说,后来随着煤矿关停就失业了,50岁的年纪找工作很难,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哪也不要,家里儿子要娶亲,两个女儿上大学一年三四万,贫困户的帽子更是甩不掉。
      武学飞人生的转折从2013年开始,年轻有为的村党支部书记武殿生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核桃树管护队伍,带头成立了保丰核桃树管护技术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给全村250多名失业劳力找到了出路,凭借着有修剪核桃树的实践经验,武学飞加入了合作社,并把老伴也拉进来学习。
      “我们参加培训得了好多证书了,去年参加省里全民职业技能培训发的证书参加招聘会也能派上用场”。合作社经常邀请省、市核桃专家在田间地头给村民培训授课,还开通了乡村e站,不出家门就能学到各种致富技能和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及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而且还能与各类农业专家进行远程互动并能聆听专家的讲课。武学飞现在也是多证压身的“技术专家”了,不仅能为自家核桃树提供良种化栽培、标准化管理,还能承揽其他村核桃树的科学栽植、高接换优、整形修剪等管护工作。
      “经常带着七八个徒弟外出干活,孝义的驿马乡、南阳乡、杜村乡、兑镇镇、阳泉曲镇的核桃树管理都是我们合作社修剪、管护,最近几年还去临县管护,计件赚钱,一天能赚200元”,武学飞说,除了外出,他还给其他乡镇村民授课,讲一次课可收入二三百元。
      “年轻人都是我培训,我讲课大家都爱听!农民素质不高,理论的东西听不懂,我就把理论和实践揉起来,一听就懂!”武学飞说,现在自己也是赚工资的“职业农民”了,哪怕到了65岁都不用担心下岗,家里新盖了房子,外债还的七七八八 ,经常外出干活眼界也宽了,以后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他们凭借丰富的管护技术,对下卫底村栽植的1050亩不挂果、少挂果的核桃低产低效林进行了分批改造,嫁接成活率达99%,实现了栽植全部良种化的目标。今年核桃全部进入挂果期,其中盛果期450余亩,预计平均亩产达300斤。
      新农人,的确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和武学飞一样,更多核桃新技术、农艺工、园林绿化工等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用知识和技能为乡村振兴带来新动能。
      东盘粮村的绿色富民经济
      8月16日下午五点多,大孝堡乡东盘粮村的张秋娥和老伴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打掐黄瓜,“早上五点就起来摘黄瓜了,一天能有三四百斤,从移苗到摘两个月的时间卖了1.4万元,打掐下的小黄瓜还可以卖给饭店做腌黄瓜。”话音未落,介休商家已上门收菜,五六筐黄瓜上秤装车。
      今年53岁的张秋娥种大棚已有七八年了,家里有两个大棚,一个种西红柿一个种黄瓜,一年可收入五六万元。“我们村的西红柿在南方都打响了市场,从6月15号到7月27号,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村大棚里的西红柿总产量1000万斤,外调广州、温州、长沙、厦门有450万斤,品质好、销路好,受点苦受点累也高兴。”
      东盘粮,素有孝义“东大门”之称,这里土地平坦,自古为兵家囤粮之地,然而在1983年之前,村里好多人吃不饱,加之家里孩子多,村民每天只想着怎么填饱肚子。从2009年之前的人均收入3000元/年到现在1.8万元/年,设施蔬菜种植让东盘粮村趟出了一条绿色经济之路。
      2009年村里组建了力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并采取“企业资助、财政补贴、集体贷款、社员投入”的办法帮助菜农解决资金不足的尴尬,农民只需出资1至2万元或贷款1万元,大棚就归菜农个人所有,卖下的钱也全部归菜农。据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霍孝介绍,合作社种子统一发放、技术统一指导、机械统一调度,村里种大棚的有三四百人,农机合作社60多人,智能化育苗基地20多人,不仅解决了绝大多数村民的就业问题,而且出入比种粮高出了十几倍。
      “2014年搬入胜溪新村,在新区就能看见我们家的大棚,现代化高标准的新村中小学校也建在家门口,孩子们上学也方便。”张秋娥将黄瓜发货后就快步走到了村委会,“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忙完了大棚就过来排练合唱,唱完了还要去广场跳会舞,富裕了,日子忙碌又充实!”
      在村委会二层的文化活动中心,60多位村民在老师的指导下热情歌唱,美好的生活伴随着歌声越过一栋栋整齐的大棚、郁郁葱葱的果蔬飘向远方。(文/武姝君 )
(责任编辑:李鑫焱)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