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朔州市聋哑学校,看到一块块路边的石头,在孩子们的画笔下成为精美的艺术品;一段段树根,在孩子们一刀刀一凿凿雕刻下,成为古色古香、平滑光洁的茶台;一根根五彩斑斓的丝线,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珠子,在孩子们手中缠绕编结,变成花瓶、果盘、中国结、各种挂饰;一幅宽1.2米、长12米的巨幅剪纸《祖国万岁》,图案栩栩如生,“不忘初心”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孩子们用勤劳的双手,书写内心世界,倾吐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赞扬,对党和人民的感恩……这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都不同程度患有聋、哑等残疾症状,然而他们在朔州市聋哑学校充满爱心、耐心、善心、信心的精心培育下,荡起了生活的风帆,编织自己的人生梦想。
近年来,朔州市聋哑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针对聋哑等不同残疾的学生进行特长教育,教育教学工作显著提升。学校从生活教育、艺术教育、职业教育三方面着力,生活教育让孩子们健康地生活;职业教育让孩子们有尊严地生活;艺术教育让孩子们有品味地生活。学校成为一所集康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紧紧围绕“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的办学理念,在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全体教职员工努力拼搏,奋发图强,用爱心、耐心、善心、信心打造特色学校灵魂,让每个学生绽放光彩。
规范行为习惯, 加强养成教育,让“特殊学生”阳光健康上进生活
人们常说,生活即教育,教育无小事。对于残障学生们来说,生活教育尤其重要。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损伤,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孤僻、自卑、不自信、不自立,不坚强,而且过度依赖别人。怎样让这些学生们阳光、上进、健康地生活,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目标。为此,朔州市聋哑学校把教育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对学生心理疏导、行为规范、情感陶冶、意志磨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终生生活奠定基础。
学校根据学生的残障程度,进校学生首先从饮食起居着手,代课老师充满爱心、耐心、善心、信心,认真地教孩子们洗脸洗手、洗衣服、叠被子、扫地、擦桌子、整理内务等,强化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老师通过带领学生超市购物、乘坐交通工具、饭菜制作(烘焙糕点、包饺子、煮面、洗菜择菜)等的体验教育,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学校老师进一步教这些特殊学生学会文明交往,尊重他人,信任他人,关爱他人,礼貌待人,关心集体,学会团结,有团队精神。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学生们大都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能力和与人交往沟通能力。
学生石恩来今年17岁,他来校就读7年。记者采访时,用手指比划说(代课老师解释),“我来这里不仅学会了生活自理与人很好交往,还学会了刺绣、编制、陶艺、手工制作、书法写字等许多,我还常常给同学们理发。我在这里生活学习都很开心。”老师张芳说,“这些特殊的孩子纵使道路坎坷难行,但他(她)们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怀教育下,感受到了世界的温情,人间的温暖,他们的生活不再寂寞,是一个充满阳光的七彩世界。他们不气妥,不放弃,对生活充满了热望,珍惜属于他们的每一天,默默地用心、脑、手编织他们的人生梦想。”
生命是平等的,不分贵贱。在同样的天空下,我们享受着同样的阳光。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面孔,纯净的笑脸,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给他们一份生活的鼓励与支持,让他们独立与自信。我们的爱与关怀,将是他们生存的隐形翅膀,能够让他们更好地放飞梦想。
传承手工技艺
这个群体的特殊学生们,他们的世界是一片的寂静,他们享受着宁静的温存。不抱怨,不愤恨,不哀伤,积极地面对属于他们的每一天,品味与众不同的人生。他们的沟通方式,只有手语和文字,但他们彼此也能欢愉地交谈着……从不在乎旁人异样的目光,只用简单的手语沟通着,不断地比划着……只希望别人也能读懂他们无声的世界。当人们明白一切时,他们便会展露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单纯、真挚的微笑……
每一个生命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这种巨大的潜能是与生俱来的,是无穷无尽的。朔州市聋哑学校对这些特殊学生,在职业课程的设置上既注重提高他们生存和生活的能力,更注重挖掘这些特殊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康复身心,激发自信,坚定意志,绽放光彩。
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手工艺个个光彩夺目,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校把职业教育和弘扬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爱国热情和爱劳动、爱生活的良好品德,让每个学生做好手工艺,传承历史文化。
记者在剪纸室看到,学生们在文化传承人闫日雄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一幅宽1.20米、长12米的巨幅剪纸《祖国万岁》。各种剪纸上的图案栩栩如生,有雄伟的长城、太空翱翔的卫星、蓄势待发的火箭、杨帆起锚的大船、壮丽的天安门、国庆的礼花、肥沃的稻田、陆海空三军战士、鸣起哨音的白鸽、穿着民族服装的同胞……学生们用手中的剪刀,以纸为平台,一剪一剪,剪出心中的梦想,倾诉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在雕刻室记者看到,学生们把一段树根,一刀刀,一凿凿,雕成一个精美的茶台。茶台古色古香,平滑光洁,让人似乎品出一种悠悠的茶香,油然而生一种悠闲舒适的生活情趣。在刺绣课上,记者看到学生们端坐绣台前,飞针走线,在她们的针下,鲜嫩的花瓣重重叠叠,娇羞欲滴;小猫小狗活灵活现;枫树红叶翩翩,一叶小舟闲荡江上,鸟儿枝头恰恰声啼……一幅幅作品,虽然还显稚嫩粗糙,但一针一线都彰显了学校“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正确的办学理念,渗透了特教老师的心血和汗水。
陶瓷文化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名片。学校开设陶艺课,既要让学生了解中国陶瓷文化,还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感受陶瓷匠人们辛勤劳动,将“工匠精神”传承给学生。学生们将烧制出来的小动物、笔筒赠予老师,盛着满满的爱与自信,还有成功的喜悦和骄傲。老师望着这些孩子们,激动的落下了热泪,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奋斗是人一辈子的过程。人生如花,有的在春天开,有的到夏天开,还有的需到秋天,甚至冬天开放。人生亦如此,有的人在青春时期就流光溢彩,有的人到中年才闪闪发光,有的人却到了老年以后才一鸣惊人。无论命运怎样安排,只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生命终会像花儿一样绽放,绽放光彩。
书法特教引领,创建艺术校园,让“特殊学生”有品味地生活
书法作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意志的磨练、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形成、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朔州市聋哑学校立足长远规划,着眼学生未来,把书法艺术作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突破口,把写字教学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结合起来,确立了“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教育理念和“以字育德,以字启智,以字修身,以字促美”的教育目标,强化汉字规范书写技能,构建富有中国韵味的墨香校园。
为了激发学生写字书法激情,朔州市聋哑学校校长富河军充分利用人文资源,邀请书法名家为学校题词,全国名家献字,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著名书法家刘东芹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徐传法题写凉亭名“彤梅亭” “心理疗吧”;著名书法大家栾金广题写凉亭对联“千秋钓艇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胡抗美工作室书法家陈祺题写 “幽籁静中观水动,尘心息后觉凉来”;中国当代“十大女书法家”王茁用中山文题写学校办学理念“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年书法家徐右冰行书题写“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中国著名书法家王家任题写阅览室牌匾“琴韵书声”。 这些书法作品体现出来的大美,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人格修炼的过程,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在规范书法教学日常教育工作中,学校由校长富河军牵头,成立了领导机构,制订了一系列管理细则。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育人典范。设立了专门的书法教室,校长富河军亲自执教,从学书法的思想、工具的选择、书写的姿势、执笔的方法、运笔的技法、碑帖的临摹等方面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挖掘书法内涵,体会经典中的文字学、儒释道文化、审美学、历史学。形成了以校长为引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汉字文化为辅助的书法艺术学习氛围。一批书法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持之以恒开展“三笔字”学习,教师每日上交至少一张钢笔字、一张毛笔字;学校为每位教师定制了小黑板,并组织教师每天练习书写,并定于每周五放置于指定位置展出评比;每个教师的板书工整、美观、规范,教学部定期检查教师的写字教学情况及时纳入教师业绩考核。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书写兴趣。每个年级都开设了写字课,每周一节,晚自习一小时,保证书法训练时间,强化书写能力;为学生制定符合学情和个体差异的教学目标,着力体现一、二年级以铅笔书写为主;三、四、五、六年级钢笔、毛笔相结合,并对不同年级提出来不同要求;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每周一个活动课安排学生和教师学习、交流,一些有潜质和兴趣的学生书写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与此同时,老师给学生讲古代书法家的故事和书法趣事,如王羲之“五台拜师”、黄庭坚“观浆悟笔法”等,不仅让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古老的书法艺术,更启发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学校树立标兵,榜样激趣。在学习专栏张贴学生书写的优秀作业作品。学期末,由少先队大队部组织评选“书法小明星”、“小小书法家”,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开展全校性的书法竞赛,邀请知名书法人士亲临指导。创作作品装裱上墙,墨香扑鼻,营造了浓郁的书法氛围。
美化育人环境, 发挥育人功能,激发“特殊学生”开拓进取精神
朔州市聋哑学校位于朔州市怀仁,占地60亩,校舍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学校现有9个教学班,100多名学生,32名教职工。学校秉承“特教特办”的原则,为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为学生营造全面发展的空间,为家长培养知书达理的孩子,为社会输送心智健康的公民,为国家造就自食其力的人才,把学校建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景色宜人,环境育人"的绿色校园。
朔州市聋哑学校新一届校领导班子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全力美化育人环境。现在校园环境优美,长廊凉亭翘角飞檐,小桥流水优雅别致,树及艺术品等相映成趣。如诗如画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文明健康的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完善的校园文化,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
夏季走进朔州市聋哑学校,人们会感到有江南水乡的韵味——小桥流水优雅别致,睡莲娇羞,游鱼自在,长廊凉亭翘角飞檐,苍松翠柏,绿树成荫。面积有限的校园,铺几方草坪,种几处花圃,修几条卵石路。学生们在树下读书,在亭中小憩,在绿树环绕的操场上做一场游戏,在古朴的亭中来一盘对弈……在美的熏陶中,他们乐观地生活,幸福地生活,有品味地生活,快乐地学习。
“居,要留白”,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校园的建筑、雕塑,都是校园物质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的文化风格和精神风貌。记者看到,校园里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和一颗中国心,渗透了全校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一堵创意独特的“收藏墙”,开启了传统耕读文化的激励作用。犁、耧、耙、锨,瓦盆陶罐,碌碡簸箕,斗,升,马鞍,双卡录音机,二八自行车,一扇花棂窗,一个旧磨盘,还有学生们从家里拿来的旧家具……一件件收藏品,是美好的记忆,是文化的守候。勤于耕作,发奋读书;勤耕立家,苦读立志,克勤克俭,自强不息。让学校师生经常触摸沉甸甸的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收藏墙”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优势,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生理特点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体会:不管是一个旧碗,还是一个破坛,一株小草,还是一朵小花,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要你拥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你就会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你就会成为成功驾驭生活的勇士,让生命绽放出耀人的光彩。
学校教学楼的墙壁上,建设文化走廊,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发挥无声的教育功能。一楼楼道的墙壁上悬挂着各种名家名帖,有隶书,有楷书,有颜体,有欧体,教学楼正门两侧的《兰亭序》《寒食帖》,让人惊叹书法艺术赏心悦目的美感。二楼楼道的墙壁上是杨柳青年版画、学生们制作的一幅12米的长卷《祖国万岁》剪纸、学生的苏绣作品。三楼是学生的手工艺品,有陶艺,有编织,有用玉米芯做的花瓶,有煤矸石上的雕刻艺术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有关负责人讲,这些都是学生们利用旧物品、旧物件,利用业余时间,在手工老师曹老师的指导下,废弃的物件变成一件件具有生命价值的艺术品。四楼是师生书画展厅,散发着浓浓的墨香。学生在无处不在的人文环境中感染熏陶,触景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是对这些残疾孩子的肯定和鼓励。在听障教师徐亮亮老师的带领下,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在校园一块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上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大自然的花花草草,呆萌可爱的小动物,熟悉的卡通形象……除此之外,废旧的摩托车,枯萎的树干,几个废轮胎,一截旧水管等这些原本失去生命光彩的物品,经过孩子们精心制作,都成了完美的艺术作品。学校对特殊孩子有特殊教育方式,让他们深深感受到只要努力,只要拼搏,都会变成对社会有意义的公民。
强化因材施教,营造书香校园,让“特殊学生”快乐生活学习
继承传统,融合现代。朔州市聋哑学校秉承“自强不息”的校训,以“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为办学宗旨,在“生活教育,让孩子们学会健康的生活;职业教育,让孩子们学会有尊严的生活;艺术教育,让孩子们学会有品位的生活”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构建了适合听障、智障、多重障碍学生发展的“康复、学科、生活、艺术、职业”五大板块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体系。因材施教,开设语文、数学、语训、思品、社会、体育、美术、书法、律动、计算机、缝纫、编织、烘培、茶道、陶艺、雕刻、剪纸等课程。着力打造特色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阳光校园、智慧校园。学校创设了书吧,完善了阅览室的硬件设施,从装备、室内色彩、光线照明等方面进行改造,提供安静舒适的读书环境。同时充实了图书馆,购进一大批新图书,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学校还在教学楼设置了几个图书角,给师生创造随时随地随手可以阅读的良好环境,让师生时刻不忘书香,时刻品味书香。让这些特殊的学生孩子们在这里愉快地生活,愉快地学习,长大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有用人才。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朔州市聋哑学校的校歌,是对每一个残疾学生的鼓励。让我们和这些特殊学生一起共勉,即使我们是角落里一朵小小的苔花,也要努力绽放,灿烂地绽放……(记者 陈淑兰 通讯员 陈晓俊)
(责任主编:赵义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