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画上的松树我到底在哪儿见过呢?对了,在天台山上见过,它就是石桥南边的第三棵!
唐朝诗人景云的这首以虚写实的七言绝句,把纸上松树摄人魂魄的逼真与传神之处写的生动灵秀,扣人心弦。当代著名国画大家王如何先生的画作便似景云诗作中的松树,其每一幅作品都是形神合一、神与物游的造化之物;其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花一叶,一人一景都会让观者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悸动,书画家百科,一种久别重逢的欢愉,一种倾慕已久的爱恋,一种失而复得的惊喜!
2300多年前,庄子曾提出“乘物以游心”的思想,而南朝的刘勰则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庄子也罢,刘勰也好,他们所谈及的都是艺术与文学中的创造性想象。王如何先生的画作与庄子和刘勰的思想达到了高度的契合。先生的画作以物象为根本,又将形象思维倾注于笔端,使神与物巧妙的互融互通,心境与实物合二为一,并将自己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理解着墨于景物,让景物载神以行,神思附物以游,神物相依相存,纸上物幻化为神,而神即为实在之物,让“神”与“物”均具有了无上的灵性和无以言表的奇妙。
除了形神合一的奇特之处,王如何先生画作的另一个特点是画作中所蕴含的唯我独有的气质。其每幅画作的构图都体现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整体观,画面以气领势,书画家百科,以势驭形,以形写意,以意统物,以物喻心,王先生的内心世界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呈现。王先生在笔墨线条的运用上也是以“气”作为自己存在的特性,其所绘之山有山的阳刚之“气”,所绘之水有水的阴柔之“气”,山水阴阳相互环抱,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二者互为其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天成,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其画作中所隐含的古代哲学的精华,既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又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实践。是一种需要久久沉思才能悟透的动静合一的美,是一种需要细细琢磨才能获得的厚重大气的美,是一种需要从不同角度鉴赏才能领略的幽远深邃、空旷浩大、令人充满无限遐想的美。
从王如何先生的画中,还能看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家的哲学修养。艺术是对现实的张扬,但艺术形式所要表达的最高层次则是对哲学内在神韵的反映。王先生的画作既有在艺术上对情感的诉求,又高度融入了哲学的理性;既有对艺术形象的合理夸张,又讲求启迪心智的哲学逻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先生的画作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而超越又是艺术和哲学共同的根。
生活中,我常常为人们创造的艺术之美而感动,又常常为时下一些媚俗的艺术表现而悲哀。而我如此由衷地佩服和欣赏王如何先生及其画作的根本原因,是几年来在参事室和各种会议间与王先生的面晤与神交。王先生做画是严肃的,他的画作使自己与观者的心灵得到了慰藉,情操得到了陶冶,精神得到了升华。他把艺术的美与哲学的力进行了完美的统一,既有艺术家的纯情,又有哲学家的忧虑,使人们在他的每一幅画作中都能感受到智慧的启迪。王先生只所以能创作出如此撼人心魄的作品,是他热爱生活、长期关注人们命运的结果,是他从哲学的高度来把握艺术灵魂的结果。
先生的画,是美的化身;先生的画是灵与肉的结合。(王俊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