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351-3238289 邮箱:1450352871@qq.com
微信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河东自古就有“钱”
临猗出土的商代贝币,展示了中国早期货币的真实形态
2020-09-11 10:15:25 来源:山西日报

运城博物馆藏商代贝币

运城博物馆藏有一套商代贝币,成色鲜亮,形制保存完好,纹饰雕刻精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

这套商代贝币出土于临猗县,单个长约2.3厘米,宽1.6厘米,重30克,由贝壳所制,一套共计15枚,椭圆形,贝币中间开有沟线,沟线外缘有纹饰,为商代时期交易所用货币。

商代贝币的出土,说明在商代时期,临猗一带的商品交换频繁。因海贝多彩光洁、便于携带、坚固耐用、可计数,在人类进入渔猎、采集、农耕劳作原始社会阶段,海贝最早仅作为装饰品而存在。由于存在地域差,为获所需,部族之间以物易物是自然存在的。河南仰韶村墓葬出土的贝饰,距今约有七千年。显然这些贝多半是从别的沿海部落辗转到内陆交换,在物换中有产生货币形态的可能。进入奴隶社会夏代,经商族和南方各部族往来,开始出现商品交换,海贝随之增多的同时,其应用范围也从单一向多重性转变。由于商品不断出现,促使海贝开始有了商品交换充当媒介的资格。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贝币,见证了中国出现最早的原始实物货币,这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商代贝币,是经过加工的天然贝币,形体一面有槽齿,贝币光洁美观,小巧玲珑,坚固耐磨,便于携带,这类海币主要出产于我国的东海、南海等海域,反映了商代商业交流的情况。它的产生,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原始的物物交换阶段之后,可交换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时出现的贝币,成为商品交换过程的中介。

商代贝币中,充当货币最普遍的天然海贝为“齿贝”,腹部带有槽齿,背部隆起,又称“货贝”。运城博物馆藏的贝币就是由“齿贝”制作而成。

天然海贝的品种也很多,有“货贝”(又名齿贝)“拟枣贝”“阿文绶贝”(又名大贝、虎斑贝)“伶鼬榧螺”等,其中“货贝”比较常见。货贝的正面较为平整,贝的侧面稍微鼓突,人们为了便于携带方便,在货贝的背部多凿有小孔,早期孔相对小,称之为“小孔式货贝”。之后,穿孔逐渐扩大,称为“大孔式货贝”。

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故在当时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这类贝币形体都较小,其长度1.2厘米至2.4厘米左右。在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铜质货币,形制也仿海贝形式。铜贝出土于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铜贝堪称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了,其中一种表面包金的铜币作为大额货币使用,存世量极少。

贝币以“朋”为计量单位,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所载,“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的诗句,即佐证了贝币的单位为“朋”。

贝币不但为当时商业繁荣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华夏钱币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临猗出土的商代贝币,为后人提供了中国早期货币的真实形态,也成为提供商代时期商品交换频繁、商品经济活跃的物证。

换言之,河东自古就有“钱”。(胡春良)

(责编:曹二勇)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