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累计打造平台3130亩,建成标准厂房40.5万平方米,全力做好市场主体倍增工作。
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为山西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正在紧张建设的中电数字产业园。整个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引入企业300多家,实现产值20亿元,带动近万人就业。
今年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市场主体建设年。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是有力克服疫情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持续稳定扩大就业、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阳泉高新区高度重视,把市场主体倍增工程作为事关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牵引性工程全力推进,开展“高企科小”双倍增、规上工业双倍增等十大专项行动,培育和催生出一批具有“高新”特色的市场主体。1—7月,高新区市场主体达到17051户,同比增长33.25%;新增市场主体3465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3.03%。其中,“四上”企业目前193家,新增26家,完成全年目标101.05%;科技型中小企业92家,全市占比58.8%;高新技术企业58家,全市占比51.8%,市场主体实现总体数量、发展质量、规模体量、科技含量“四量”齐升。
释放政策红利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重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者,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促进市场主体倍增,今年上半年,高新区树牢“一盘棋”思想,实行清单化管理、常态化督导、绩效化考核,全过程传导压力,全方位凝聚合力。
具体工作中,高新区设立全省首个集群注册登记试点、全市便民审批服务站试点,配套多项政策,累计打造平台3130亩,建成标准厂房40.5万平方米,全力做好市场主体倍增工作。
平台经济,是一种依托于数字技术形成的新的经济模式。为推进平台经济相关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便利化和规范化,今年3月份,阳泉高新区主动向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建立“集群注册试点”的请示并获批。
所谓集群注册,就是指多个市场主体以一家企业的住所或经营场所地址,作为自己的住所登记,并由这个企业提供住所托管服务,组成企业集群的登记注册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不用购买或租赁店铺,也可以开公司、做生意。
4月28日,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宗哥再生资源场已按照集群注册登记要求,成为了首家完成集群注册登记的企业。企业将致力于打造再生资源回收平台,以集群注册方式导入2000户企业开展业务,年内力争完成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的建设。
结合发展实际,高新区完善各类政策措施,出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扶持办法(试行)》《集群注册登记管理办法(试行)》《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政策》等系列扶持政策,对企业进行扶持奖励。同时,累计公布招商引资引智兑现事项64项,构建“一次告知、一表申报、一窗受理、一次兑现”闭环服务流程,做好政策宣传与指导,精准快速兑现优惠政策,推动惠企政策兑现公开化、便捷化、规范化、高效化,确保政策直达主体、奖补直达主体。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强化服务保障,高新区政务大厅联合社区开展社区便民服务站试点工作,组建起了“行走的代办员”服务队伍,让办事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营业执照办理等市场主体登记代办服务。目前,宏苑社区、新澳城社区和御康社区成立了第一批社区便民服务站点。
实施专项行动
培育特色市场主体
打造省级大数据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和实训基地;出台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政策;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招商引资项目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度……高新区提出实施十大领域专项行动,出台21条具体措施,培育和催生一批具有明显“高新”特色的市场主体。
高新区出台《市场主体倍增工作计划》,聚焦市场主体的总体数量、发展质量、规模体量、科技含量,从“双创”载体质量提升、“高企科小”双倍增、规上工业双倍增、高成长企业破局、服务业扩容提质、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双碳”产业培育催生、数字经济创新裂变、平台经济多元孵化、乡村振兴主体壮大等10个方面发力,明确市场主体倍增的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力争实现“十四五”市场主体数量倍增。其中,重点领域和行业主体实现双倍增。
具体目标:到2025年,阳泉高新区市场主体数量达到2.6万户,年均增长20%以上;“四上”企业数量实现倍增,达到300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均实现双倍增,分别达到100家、130家、35家、10家。
目前,在“双创”载体质量提升方面,高新区成功打造成为省级大数据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和实训基地;在“高企科小”双倍增方面,建立150余家科技型企业的综合信息管理数据库,推进“高企科小”双倍增;在规上工业双倍增方面,聚焦工业企业落地投产,加速造平台建厂房,预计年内建成厂房20万平方米;在高成长企业破局方面,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建立“展翼—瞪羚—独角兽”多位一体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在服务业扩容提质方面,持续壮大商贸企业,推动服务业市场主体倍增,并进一步整合社区与商圈资源,打造“5分钟生活服务圈”。
研发机构提档升级方面,在清研先进制造产业研究院(阳泉)有限公司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基础上,高新区重点组织华鑫、天和盛、建工申华等企业申报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争取实现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零突破”;“双碳”产业培育催生方面,高新区深入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多措并举强化落实节能目标责任,确保完成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任务;数字经济创新裂变方面,不断壮大数字经济新生态,扎实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成功获批2022年度省级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平台经济多元孵化方面,大力发展平台经济,现有“网络货运”“再生资源回收”“大宗商品交易”等大型平台经济企业7家,居全市首位;乡村振兴主体壮大方面,将壮大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业”,充分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四化引领”
提供最优营商环境
高新区对照“三无”“三可”要求,坚持“四化引领”,做实“五有套餐”,持续为市场主体提供最优环境。通过“外引新量”与“内生增量”并重,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微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枝繁叶茂”的发展格局。
强化服务保障。高新区设立全省首个集群注册登记试点,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实现“零门槛”准入。同时,打造社区便民服务站,让企业注册实现社区就近“一站开办、一日办结”,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持续深化“放管服”“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提供“7×24”不打烊政务服务,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市域通办,确保全链条跟进、全流程提速、全方位服务。
强化要素保障。高新区加强用地保障,有效盘活低效用地,以广州路和青岛路两侧用地为试点,多措并举,鼓励和引导企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企业效益提升的统一。同时,强化金融惠企,对融资企业做到全环节帮扶、全流程服务,共计为9家企业协调信贷资金7295万元,并充分发挥应急周转资金作用,不断扩大业务覆盖面,为21家企业提供应急周转资金14517万元。此外,推进政府性产业引导基金的设立和汇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设立,实现“市+区联动”。
强化政策保障。高新区统筹用好中央、省、市“政策包”及区级扶持政策,强化政策宣传与指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今年上半年,办理增值税留底退税26241万元,通过打通惠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全力做好市场主体倍增工作。
强化政策宣传。高新区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市场主体倍增“关键词”,现场发放政策“口袋书”和促进市场主体倍增30条“一图懂”,并针对最新税收政策开展个性化直播培训,采用无人车开展远程帮办服务,多措并举加大税宣力度。同时,用好新媒体,提升营商环境美誉度。今年,高新区组织开展“2021年度十大优秀营商环境案例”评选活动,在微信公众号开启线上投票,选出十大典型案例,进一步总结经验、宣传典型,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推动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再上新台阶。
截至7月底,高新区拥有市场主体数17051户,同比增长33.25%,其中企业6023户,个体10985户,农合43户。1—7月新设立市场主体4399户,净增长3580户,完成年度目标的147.6%。发展质量方面,“四上”企业192家,完成2022年目标的101.05%。规模体量方面,限额以上批发业超10亿元企业达到2家,规模以上建筑业产值达到1亿元企业1家。科技含量方面,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育库,计划10月底前完成52家企业的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83家,完成2022年目标的83%;“专精特新”企业数量20家,完成2022年目标的117.6%。高新区稳步推进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实现了市场主体的总体数量、发展质量、规模体量、科技含量“四量”齐升。
下一步,高新区将继续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快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营商环境,提升高新区区域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保护好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夯实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体支撑。
本版文图由阳泉高新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