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A股市场下跌幅度较大,给部分民营上市公司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尤其是存在股权质押的民营上市公司,更是出现了流动性上的困难。为了化解上市企业及其大股东的流动性困难,缓解股质困境,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多地纷纷设立纾困基金,截至2018年底,全国公开宣告的纾困基金规模合计已达4850.5亿元,其中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纾困基金达到1800亿元。
2018年11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筹资50亿元组建山西省民营企业政策性纾困救助基金。省政协委员任武贤建议尽快促成山西企业纾困基金设立并快速落地:
一是引入多方资源,设立纾困基金。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利用包括国有资本、银行和券商等投资机构在内的多方资源,建立资金池。以一定比例的国有资本作为初始资本,吸引其他社会资金入驻,建立起“国资+投资+资源”的综合资金支持体系。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发挥投资机构作为资本市场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帮助民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
二是“一企一策”鼓励国资纾困上市公司。要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对纾困基金进行增信,撬动金融资本的同时,增强金融资本对民营企业的信心。主要采取以下方式鼓励国资纾困上市民企:a、国资协议受让民营上市公司股份;b、国资参与民营上市公司定增;c、国资重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d、国资通过向受控人借款、受让股票质押债券等方式为公司或实控人纾困;e、债转股、债权债务重组、授信担保等纾困方式。
三是规范化运作,遴选优质标的。成立纾困基金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以政策为依据,对有前景、有市场、有技术优势,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的民营企业进行投入,增加区域内产业龙头、就业大户、战略新兴产业等关键重点民营企业流动性,规范化运作,避免一哄而上产生后续问题。
四是“债券+股权”并举,实行分类管理。对纾困基金按照股权基金和债券基金进行分类,债权基金用于化解上市公司大股东股票质押风险,股权基金用于上市公司健康发展,也用于通过协议受让、大宗交易受让大股东股份。这种分类管理方式能发挥不同管理人的专业性,对接民营企业的不同用款需求,并保证纾困基金的快速落地,具有效率高、专业性强的特点。
记者:贾支渝 高宇
(责任编辑:邢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