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351-3238289 邮箱:1450352871@qq.com
微信
微博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振兴村:“五三”模式育新村 十年闯出振兴路
2019-06-30 09:46:43 来源:山西日报

       振兴村位于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振兴小镇境内,地处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南缘,交通便捷、地理优越。村四周群山环绕、翠绿掩映、气候宜人,地处北纬38°线,年平均气温9℃,素有“无扇之城”、“天然氧吧”之称。全村总面积6.6平方公里,农业人口2309人,职工3000人,下设1个集团企业,5个子公司,资产总额30亿元,村民人均收入36900元,年上缴国家税收超亿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国家4A级景区、国家五星级企业园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农业绿色产品示范基地、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村镇等23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近年来,振兴村在转型中突破,在创新中探索,三带并举抓产业,三生同步建新村,三风共育促文明,三产融合共致富,走出了一条“五个三”模式的乡村振兴之路。回顾振兴村所走过的道路,每一步都是老百姓的所期所盼,每一步都是乡村发展的所需所求,每一步都与今天党中央所提的“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方面不谋而合,也许是偶然,但却真实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是切合亿万农民心愿,符合亿万农民需求的乡村梦、振兴梦。

“五三”模式

  一、以企带村、以工带农、以商带户,三带并举抓产业

       振兴村过去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以前这里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老百姓祖祖辈辈面对“三大难”:一是上学难,孩子们在破庙里念书;二是吃水难,村里没有井,吃水要到两里外的山沟里去担;三是走路难,坑坑洼洼全是河沙滩。而村的对面就是当地的煤炭企业振兴集团,但由于当时技术、管理水平的落后,导致资源消耗强度大、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突出。当时,如何实现煤炭产业转型,壮大集体经济,实现村企同步发展,成为摆在振兴村党支部一班人面前的艰难抉择。经过多个不眠之夜的论证探讨,最后达成三大共识:一是以企带村,2010年7月,成立了长治县振兴鑫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共流转土地6331亩,带动农户1249户,使中药材种植、核桃经济林、油葵种植初具规模;仅用三年时间,村集体经济产值达到了2000多万元,解决了村内及周边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近万元,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上党区经济发展的示范村;二是以工带农,由集团企业投资建设中药种植基地和设施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增加值;三是以商带户,按照企业投资、农民入股的形式发展商贸物流,鼓励农民投身第三产业。

  二、融入生产、便利生活、注重生态,三生同步建新村

      振兴村原是一处坡高路陡、村容破旧的小山村。千百年来,建设一处功能齐备、生态宜居的新家园是每一个村民的梦想。在村集体经济壮大后,振兴村于2007年开始对旧村实施整体新建。建设之初,就做了详细的规划方案,并定下三“不”原则,即对原有生态植被不破坏、对原有山水景观不改变、对原有古建遗迹不拆迁,力争实现农耕文明的传承、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现代功能的开发。使新村既能融入生产,又能便利生活,还能保护生态,主要做法是:

1.护绿与植绿并重,突出山水相依的生态美

  实施了三大绿化工程,一是山坡植绿工程。规划建设了“五个千亩”种植基地----千亩干果经济林种植、千亩道地药材种植、千亩小杂粮生产、千亩花卉培育和千亩有机蔬果种植,既实现了山坡绿化,也催生了绿色经济。二是身边增绿工程。对村内主干道路、大街小巷全面绿化,并建起牡丹园、芍药园、月季园三座花卉园,村里及周边绿化总面积达到2000余亩。三是庭院披绿工程。振兴村大力倡导庭院绿化,为村民提供葡萄及藤蔓植物幼苗,并免费指导种植。目前,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62%,人均绿化面积35㎡,绿化总投资达到6500万元。

2.规划与功能同步,突出中西合璧的建筑美

  一年时间,振兴村人投工投劳、夜以继日,新修4条街、9条路35.53万米,改河16.5万米,迁坟397个,挖山填沟156万立方,新建别墅式住宅和单元楼569套。为确保村民能住得舒心、功能便捷,振兴村在设计住宅时,充分考虑其外在形象与内在功能的统一,采用了传统中式屋顶和西式阳台、窗户、栏杆的设计,既实现了三层小阁楼的储物需求,也满足了村民对采光、休闲的需要。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保证了住宅功能的有效利用。2008年10月18日,全体村民正式乔迁新居。同时,农户实现了学业医疗保障化、日常做饭燃气化、冬季取暖供热化、用电照明光伏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的“五化”目标和道路硬化、院内绿化、村中亮化、统一供热、统一供气、统一供水、统一供电、通网络宽带、通数字电视、通程控电话的“五化四供三通”目标。

3.保护与恢复并举,突出古今对话的和谐美

  为确保农耕文明的记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新村建设中,坚持保护与恢复并举,将一些相对完整的古建院落保护下来,并对一些重要历史遗迹进行了恢复重建。目前,振兴村共保护恢复古建院落9处,旧址重建融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槐荫寺一座,新建具有北方民居特色的茅草屋三处,新建极富古典风格的振兴坛和振兴阁两处。并将古建院落和新建民居开发为民俗酒店,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在传承中超越其价值的目的。

  三、转民风、治家风、养村风,三风共育促文明

      良好的村风民风是一个村庄发展的精神基因和永续动力,为了实现村风正、民风淳、家风好,近年来,振兴村以阵地建设为基础,以活动开展为载体,以村民教育为核心,转民风、治家风、养村风,大力加强乡风文明培育和文化建设发展,并于2013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一是积极建设传统文化教育阵地,先后建起了以二十四孝故事为主题的孝廉公园一处、梅兰竹菊四大民俗文化长廊,同时对村内的四条街、九条路分别以仁、义、礼、智、信、贤、德、文、明等传统文化精髓加崇字打头进行命名,真正实现了看古品今,古今对话的和谐统一。二是每年定期开展各类传承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特色活动,邀请各类专家学者举办国学讲座,开展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等。特别是每年的九九重阳节,村内都将举办盛大活动,将邻近村里的近千名老人都请来,进行免费体检,发放慰问品,合照全家福,举办合家宴,让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美德扎根在每位村民心中。三是以“三色”文化影响教育村民:先后推出了以体验农耕文明、民俗特色为主的“金”色文化;以传承革命精神、先烈遗志为主的“红”色文化;以牢记传统美德、历史根脉的“古”色文化。通过这些文化渗透与传播,不仅让村民始终牢记先辈勤劳俭朴、敬业持家的光荣传统,也使之成为振兴人永远向前的精神基因。


四、党委抓大事、支部办实事、党员做好事,三级齐抓固党建

  振兴村始终坚持以党建统领乡村振兴,以经济发展带动乡风文明。按照党委抓大事、支部办实事、党员做好事的原则,不断将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方方面面,探索党建进村民小组、党建进企业、党建进网格等方式,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形成良性的沟通互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步伐。

1.党委抓大事,就是在“决策”上出实招

  按照党委班子成员分工,认真落实党委委员包村、包企业;支部委员包组、包项目;党员代表包户、包部门的党建工作机制。协同作战,久久为功。念好“六字决”:“严”字当头,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学”字为先,勤奋学习是成事之基;“干”字为重,干事创业是人生追求;“廉”字为荣,清正为官是最高操守;“贤”字为尺,公道用人是重要职责;“实”字为要,取得实效是衡量标准。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乡村都市这篇大文章,一个调子喊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谋发展、抓建设上来,坚持上下同心,坚持共建共享,汇成各项工作的大合唱。新建全省一流的党建馆,争创全国优秀基层组织。

2.支部办实事,就是在“民生”上下功夫

  成立了振兴村农民讲习所,十九大报告365条主题金言汇编成书,高标准建设了新党建云平台、新党员活动室、新党员文化墙、新便民服务站、新综治办公室。在每月召开一次的全体党员大会上,党员干部,积极分子要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一个调子喊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谋发展、抓建设上来,坚持上下同心,坚持共建共享,汇成各项工作的大合唱。

3.党员做好事,就是在“本色”上不动摇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积极开展“三亮”活动。一是党委领导要亮身份,做示范。把责任一级一级扛起来,把压力一层一层压下去,把农村的根扎得更深,把为民的事做得更细,把自己的责干的更实。二是两委干部要亮承诺,转作风。紧盯民生要事,一步一个脚印,把会上定的,纸上写的落到实处,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三是党员代表要亮行动,树形象。当好经济建设者,当好集体维护者,当好改革推动者。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问题面前不回避,在过错面前不推诿,在诱惑面前不动心,在利益面前不眼红,在成绩面前不自满。

  五、旅农相融、旅工结合、旅商互促,三产融合共致富

      振兴村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具风韵的城镇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优势和条件,从加快实现村民生活富裕出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基础,把农村作为平台,把农民作为主体,服务三农、融合三产,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催生休闲经济。

1.旅农相融,提升农业品质

  乡村旅游的特色在田园,田园的风光在农业。如何使农业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是每个做乡村旅游所思考的重点。为了农业能更好的服务于旅游发展,按照农业观光、农事体验、蔬果采摘、农艺博览等功能,采用公司+农业+农户的形式,统一规划、分片承包、自主经营。目前,已建设特色化农庄六处,规模化种植基地三处,农艺博览园三处,不仅丰富了种植内容,提升了农业品质,推动了旅游发展,而且充分调动了农民的参与性、积极性,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推出了马刨泉矿泉水、上党振兴村酒、振兴村老陈醋、小杂粮、葵花油、核桃等产品,农产品已涵盖三大门类十余个品种,年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

2.旅工结合,催热城乡建设

  乡村旅游的发展,集聚了大量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使更多城市的目光开始关注乡村。借助这个平台,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和小景点、酒庄、城镇住宅的开发建设。核心景区的秋千园、拓展训练基地、跑马场、民俗酒店全部由企业投资建设。同时,容纳160余家商户的上党印象商贸一条街全部营业。

3.旅商互促,带动餐饮物流

  为确保乡村旅游的乡村特色,丰富吃住游购娱的旅游产品体验。近年来,我村推出了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产品、体验农事活动等旅游项目,鼓励农民建设农家乐170余户,民俗酒店六处,民俗养生九处,容纳600人就餐的生态酒店一处,成立了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学院,可容纳500人同时住宿、培训、就餐,所有餐饮住宿全部以纯绿色原生态的菜品制作为主,有效吸引了周边旅客,已成为振兴村一大主导产业。同时,开通了市区至振兴的公交班车和旅游直通车,建起了物流中心和快递服务站,成立了村镇银行,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年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0余万元。形成了全村互动抓旅游,家家户户都赚钱的大好局面。在自家小院上做文章,在小摊小吃上下功夫,逐步把小吃街变成了小吃村,实现了资源变资本,村民变股民的转变。

  振兴启示

 1.“五三”模式育新村

     振兴,因“五个就地”而名。依托振兴集团,以企兴村,兴企建村,并村建区,农民离土不离乡,创出了一条“就地入城、就地就业、就地入学、就地就医、就地养老”的就地城镇化新路子,实现了绿树灰墙红花,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致。

  振兴,因“五化目标”而美。在村民住上洋楼,过上城里人生活的时候,振兴人未雨绸缪,及早布局。下决心促转型,地下转地上;猛投入兴产业,黑色变绿色。一个“环境生态化、农村城市化、生活保障化、服务功能化、就业均等化”的美丽乡村惊艳三晋大地,让慕名而来的全国各地游客,看到了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沐溪水冬听雪的北方胜景。

  振兴,因“五强战略”而富。今天的振兴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以党的建设为中心,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引资上项为支撑,以旅游富民为方向 ,以经济强村为目标,五个轮子一起转,真正把乡村振兴战略,在振兴落地生根。

2.“三变”改革共致富

  振兴村按照农旅融合发展理念,将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和土地资源联结,以“三变”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共富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旅游业,探索出了“三变+产业+旅游”发展模式,带动周边老百姓实现增收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实际上,这条整合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初期,农民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不愿意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沟通,用心用情才盘活以前只种传统玉米的土地资源。此后,开始种植具有观光旅游的金银花、牡丹花,既增色又增收。

      风正潮平自当杨帆起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乡村振兴战略,振兴村恰如其名,要在希望田野上,创造美好生活的榜样;乡村振兴道路,振兴村正当其时,要在绿色发展中,建成乡村振兴的典范。今后,振兴村将认真学习借鉴各地村镇发展的宝贵经验,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要求,坚持走党建挂帅、生态引领、三产融合的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北方最具特色的乡村度假胜地,在全面小康建设中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业绩。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