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351-3238289 邮箱:1450352871@qq.com
微信
微博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名家溯源访杏花,共话中国汾酒文化
2019-07-20 12:51:56 来源:三晋传媒网
       7月16日,第二届中国白酒溯源之旅·文学名家访汾酒活动隆重启动。出席人员有《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刘庆邦、著名诗人王久辛、原河南省文学院院长郑彦英四位鲁迅文学奖得主以及舒晋瑜、刘飞、王晓君、陈武、李昌鹏等十余位全国著名作家,相约杏花村深入酿酒车间一线,寻访汾酒老作坊遗址,与工人师傅和“汾三代”们亲切交谈,亲身体验博大精深的晋商文化和汾酒文化。

       活动的组织者、青年作家李昌鹏表示,“这次来杏花村汾酒采风,我们就是要看看山西最近几年发生的变化,同时感受一下汾酒的精气神。”从去年开始,汾酒集团分批邀请文学名家走进汾酒,为优秀作家记录人文风采提供文学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小说选刊》副主编 王干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现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说,“小时候读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使我对酒向往不已,梦想长大后当个造酒工人,或是作家。这次采风,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汾酒对文学是厚爱的,而文学对汾酒是有情怀的。这是汾酒和文化不谋而合的共通点。”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刘庆邦
 
       鲁迅文学奖和老舍文学奖双奖得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庆邦已年近七十,谈起汾酒,满眼都是乡愁,“儿时喝的酒,只觉得辣,但那种印象最深,我去过的酒厂很多,喝过各种香型的酒很多,但汾酒是我最爱的酒之一。”一坛老白汾承载着几多中国人的乡愁,一杯老汾酒唤起多少儿时回忆。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武警》主编 王久辛

       除了感受传承,汾酒带来的变化同样“翻天覆地”。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军旅诗人王久辛认为,汾酒的发展速度、产业规模、历史文化,真真切切地展现出传统与现实的碰撞。“如果家家户户饭桌上都摆着汾酒,那说明这个家庭是殷实、幸福的。”王久辛说。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原河南省作协文学院院长 郑彦英

       汾酒,也是友谊的连接。原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文学院院长郑彦英说,20年前,自己还担任《三门峡日报》社社长时,曾与作家陈忠实把酒言欢过“千禧年”,当时喝的就是珍藏多年的两瓶老白汾酒。“一杯六十六度的汾酒下肚,浑身清爽,干、纯、烈。”

▲资深出版人、作家 陈武
 
       “汾酒所呈现的性格,和山西人的性格特别像,内敛、厚重、不张扬。”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遥数次去汾酒,每次感受都不同。青年作家刘飞对用汾酒调制的鸡尾酒感兴趣,“第一次品尝用中国白酒调出来的鸡尾酒,出乎意料,年轻人一定喜欢”。《作家文摘》编辑王晓君忆起儿时陪父亲喝酒的事,“我们老家那边,汾酒是最好的酒之一。”资深出版人陈武说,前几天自己跟朋友谈起要来汾酒“喝汾酒”时,朋友们大都羡慕不已。
 
▲汾酒集团董事会秘书长 张琰光
 
       “对于酒,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酒给人的感觉也各异。无论怎样去探寻,酒与文学本就是一回事,作酒便是作文。”汾酒集团董事会秘书长张琰光说。
古来诗酒不分家,如今名家溯源访杏花。从杜牧、李白、杜甫到巴金、王蒙、乔羽,多少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在杏花村书写了多姿多彩的汾酒故事。中国白酒溯源之旅,就是追寻中国白酒的源头。

       从现代化的中国汾酒城和亚洲最大的白酒自动化成品包装线,到明清时期的汾酒酿造老作坊,到晚唐杜牧笔下的杏花村,经过北齐的宫廷御酒,经过两汉陶坛里的酒香,回到6000年前的仰韶时期,闻到了小口尖底瓮中飘出的中国谷物酒第一缕清香。在这杏林深处,文人墨客们神交已久。


(责任编辑:翟晓俊)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