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挑战自我,要提升技能,要靠本事吃饭!”10月下旬,记者在长治市沁县漳源镇西倪村见到了贫困户李怀兆,刚参加完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的他,话语中透着自信。他说:“不论哪一行,只要肯钻研就能干好,我以后要靠着‘瓦工’技艺走四方了。”
近年来,我省统筹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创新完善政策制度,强化服务保障能力,开发岗位、提升技能、扩大就业,许多像李怀兆一样的贫困劳动力吃上了“技能饭”,87.45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开发岗位 就近就业乐无忧
“自从家门口建起扶贫车间,我就有事干了,不误家务活,一天能挣三四十块钱,挺好的。”在石楼县灵泉镇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扶贫车间,员工贺瑞青高兴地对记者说。随行的石楼县政协副主席、扶贫办主任张晓炯介绍,这个项目是从浙江省义乌市引进的来料加工项目,全县像这样的扶贫车间有24个,能提供500个就业岗位,人均月增收1200元。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我省千方百计开发各类岗位,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每个贫困家庭有一人就业。
开发当地资源,招商引资扩大就业。各地充分发挥贫困县土地、生态、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技术、项目引进力度,主动承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省内大中城市产业转移,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贫困地区优质资源投资办厂或实施生产加工项目分包,在乡(镇)、村创建扶贫车间、加工点等,就地就近优先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
发展农村新产业,促进就近就业。结合新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农业、特色林业、现代种植养殖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养老服务等产业,积极扶持农村电商等“互联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为农村贫困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现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电商扶贫与转移就业扶贫相互支撑、整体推进。
在鼓励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方面,我省支持各地建立扶贫车间、社区工厂、卫星工厂、就业驿站等经营实体,并在贫困劳动力就业、职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扶贫龙头企业资金奖补。据了解,目前我省410家扶贫龙头企业,吸纳务工人数7.5万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万人;建成扶贫车间985家,吸纳务工人数5.3万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2万余人。
省扶贫办副主任张玉宏对记者说:“今年,我省拿出光伏扶贫发电收益的80%重点用于贫困人口,承担公益岗位工资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积极化解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群众收入的影响。”截至目前,我省包括护林员、护路员、保洁员等在内的各类公益岗位,共安置贫困劳动力42万余人,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的就业压力,保障了贫困劳动力持续增收。
加强培训 增技赋能收入增
“上课去!”前些日子,住在平顺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同兴苑小区的龙食芳整理完家务,出门步行5分钟,来到小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学习蛋糕烘焙。龙食芳开心地说,“自己也要学门手艺,出去打工才有底气!”
“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战略工程。全省各市、县以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为基础,采取系统信息比对、入户走访调查等方式,详细掌握农村贫困劳动力年龄结构、素质技能、就业意向、培训意愿等基本情况,建立农村贫困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实名制登记台账,为精准识别、精准培训打好基础。
在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我省优先落实免费职业培训和职业农民培训,引导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基地开展订单式、菜单式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就业技能和创业技能,让更多人实现从凭苦力挣钱向靠技能增收、凭机会打工向凭本领创业的转变。
“我的茵陈茶都卖完了,今年应有近20万元的收入,这主要得益于网络销售。”隰县午城镇“野丫头”合作社负责人王园芳说出了自己的脱贫门道。
2016年,王园芳参加隰县组织的电商营销培训,和120个农民去浙江丽水学习。回来后,不但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她还牵头成立了“野丫头”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11户贫困户加入。
“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从2017年起,我省将免费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列入民生实事,在机构确定、任务分配、资金保障、指导帮扶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共组织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0.93万人。参加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全部取得全民技能培训合格证书,靠技能就业、技能增收的能力明显提升,有7.29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增收率达30%以上。
目前,全省159万贫困劳动力的建档立卡工作已经完成。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技能提升办主任张国旺表示,各级人社部门充分运用人社大数据,增强服务功能,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理性择业,引导用人单位合理设置招聘计划,提高培训机构开发针对性培训课程的能力。
塑造品牌 劳务输出铺富路
今年42岁的许艳平,曾是吕梁临县招贤镇的一名普通农妇。参加“吕梁山护工”培训后,她的命运就此改写。从初级月嫂到金牌月嫂,靠着淳朴勤劳的品质和精湛的业务,许艳平不仅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带领更多人走上了致富路。现在,她的家政公司有700多个姐妹在全国各地当育儿嫂,100多人走上了护工岗位,解决了100多户贫困户就业。
目前,“吕梁山护工”累计培训贫困人口21433人,实现就业10589人,就业区域辐射北京、天津、陕西等8个省市20多个城市。2019年,“吕梁山护工”被评为国家级就业品牌。
在引导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异地转移就业工作中,我省全力培育打造劳务品牌。在已有阳高刺绣、广灵剪纸、浑州劳务、朔州编织、定襄法兰、临县的哥、古陵劳务、运城电线架设等64个省级劳务品牌的基础上,开展省市县三级劳务品牌建设,围绕“一县一业”打造培训劳务品牌,提升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对形成规模、产生良好带动效应的劳务品牌,严格规范标准,依法登记注册,组建实体性劳务公司,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辐射带动全省劳务输出品牌区域化、产业化发展。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按照“政府引导、社会主办、市场运作”的原则,推动建立集岗位开发、技能培训、就业服务、跟踪维权为一体的劳务输出基地,搭建输出输入地信息服务平台,培育专业化队伍,采取与输入地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直通交流、定向合作等方式,为农村贫困劳动力异地就业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
程美花是天镇县赵家沟乡薛牛坊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了“天镇保姆大学”技能培训结业后,到太原当了保姆,每月至少能挣3500元。“天镇保姆大学”校长李春对记者说:“‘天镇保姆’已经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家政品牌,更是天镇县农村妇女闯市场、脱贫致富的金字招牌。”
就业稳人心就稳,收入稳脱贫就稳。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介绍,今年,针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各级各部门把稳就业保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盯就业人数、就业时间、工资收入“三个不减”,持续加大就业帮扶力度,精准落实帮扶政策,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截至目前,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87.45万人,较去年增长近7%。(记者李全宏)
(责编:曹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