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平方米”新媒体直播活动新闻发布会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朗读者》第三季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众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刷屏,“《朗读者》回来了!”
历经两年沉淀,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观众的热切期待中回归,并在北京、武汉、厦门三地同步启动连续72小时的全媒体直播活动“朗读亭:一平方米”,预约的市民走近“朗读亭”,直播分享自己的朗读和故事。
聚焦普通人
在“一平方米内”读天地人心
前两季《朗读者》播出时,摆放在全国28座城市的151个地标性区域的朗读亭便受到热烈欢迎,但留给普通朗读者的镜头十分有限。这一季《朗读者》推出《一平方米》新媒体72小时直播节目,为热爱朗读者的普通人提供了广阔舞台,放大了传播声量。不同社会身份、不同生活经历的普通人,怀揣虔诚文字和激动心情走入24小时开放的朗读亭,通过直播即时分享自己的声音和故事。
“亲爱的老伴,你走了一年,我恍然明白,生命中曾经有过许多灿烂,但终究,都需要用此刻的寂寞来偿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广场的一角,北京退休工人程俊玲读着写给过世丈夫的信,泪珠一颗颗滴落下来。一段文字勾连起一对金婚伉俪的人生旅程,朴实又动情的朗读直戳人心;在厦门环岛路音乐广场的朗读亭里,为捐髓救母而放弃中考的15岁少年曾啟俊,朗读了美国诗人乔治·库柏的诗《只有一个妈妈》;在武汉汉口江滩三阳广场的朗读亭里,有方舱医院备考学生,有疫情期间出生、9000万网友通过央视新闻直播镜头开启“云守护”模式的“小石榴”的父母,有武汉网络救援团队的发起者和其他各行各业的人员,他们的朗读让直播屏幕前的观众看到,疫情之后的武汉生机勃勃。
《一平方米》将现实生活故事和真实人物的声音输入小小的“一平方米”,转换为可供观照、可供传播的融媒体读本。“一平方米”的小空间吸纳了普通人生活的各类社会话题,也承载了人们的共情和共鸣。在文化学者周逵看来:“《一平方米》提供了一个具有艺术魔力的空间。普通人的故事进入这个空间,便成了具有极大情感力量的现实主义创作。”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由普通人生活生发的文本、由普通人亲自朗读的故事,其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自然更贴近当下的普通观众。聚焦普通人的《一平方米》做到了关注和结合普通人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唤起了民间的“艺术家”。
媒体融合升级
线上线下探寻广阔天地
作为《朗读者》第三季的先导节目,《一平方米》通过城市景观动态直播、朗读实况、现场采访、连屏互动等手段,打造出全新的新媒体节目样态。72小时昼夜不间断直播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但《一平方米》的直播实时在线数据却出乎所有人预料:截至10月21日17点,在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腾讯视频等各个平台累计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1568.1万,切条短视频播放量达5866.1万,相关微博话题阅读总量达到7.7亿,创下了人文类原创内容直播在线观看数据、短视频在线观看数据、微博话题阅读量等各方面的纪录。
《一平方米》只是《朗读者》第三季创新回归的前奏。今年《朗读者》第三季将着力打造“一大二小”创新矩阵,“一大”指的是在大屏电视端,将为观众带来全面升级但精髓不变的《朗读者》正片,“二小”指的是在移动客户端的小屏上推出《一平方米》和《一万公里》两个全新的新媒体节目样态。《一万公里》是一档半纪录式户外文化类节目,将带领观众走出演播室,走向城镇、乡村等中国广袤大地的角角落落,继续聆听普通人的生命故事和情感。线上与线下,“一平方米”与“一万公里”,将与《朗读者》第三季组成“一体两翼”,带领观众遨游人间,探寻广阔天地。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现象级文化节目,《朗读者》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创新的基因。“第三季除了它一贯的文学底色和人文情怀之外,还有各个方面的升级,包括主题升级、嘉宾升级、科技升级、舞台升级、伴乐升级、新媒体化升级……”节目制作人、总导演董卿在节目启动仪式上介绍。
微光汇成火炬
一档文化节目让朗读成为潮流
“其实‘一平方米’是指朗读亭的面积,它很小,小得可能只容得下两三个人站在其中,但是它又很大,大到里边所承载的情感难以估量。”董卿介绍,“每一个走进朗读亭的个体可能都只是微弱的微光,但是无数星星点点聚集在一起就可以成为火炬,照亮这个时代,照亮我们的前程。”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和央视创造传媒联合重点打造的精品原创节目,《朗读者》一经播出便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目光。已经播出两季的《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用朗读实现了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同时,也将朗读亭这一小小的仪式空间种植在了各个城市,融入城市文化生活,为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第三季《朗读者》将以更接地气的文字,讲述普通人的生命历程与现实生活的酸甜苦辣。
不只是朗读。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已经成为产出精品的沃土,连续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故事里的中国》等一系列高品质文化节目,在中华文明的浩瀚之海中含英咀华,让诗词、文物、典籍等文化形式活跃起来、时尚起来、流行起来,带领观众品味具有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文化大餐。记者 牛梦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