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是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的中轴产业,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重要环节。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生态为先、绿色发展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关系到运城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关系到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运城农业能否成为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强项。我们要提高站位,找准定位,在思想上“破冰”,在发展上“破局”,进一步理顺思路,抓住重点,以市委“改革抢先机,发展站前列,各项工作创一流”为总要求,以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战略目标,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为主要内容,聚焦“五个抓手”,强弱项、补短板、提素质,全力以赴推进畜牧业提档升级,不断提高畜牧业占农业产值比重和畜牧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使畜牧业成为一个有奔头的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动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以猪鸡产业发展为抓手,持续推进产业兴旺。一是抓生猪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产业体量尽快进入全省前列。围绕运城牧原、运城温氏、长荣农科、德勤农牧等重大项目,确保规划建设内容尽快建成投产达产。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家庭农场”“长荣家庭农场”等现代化养殖模式。争取更多更大更好项目落户运城。二是抓禽业龙头企业生产,确保禽蛋产量在稳居全省第一的同时,逐步跨入中部地区领先位置。抓好晋龙、大象、粟海、晋星等区域内禽业龙头企业日常生产,进一步完善“公司+农户”生产模式,逐步加快禽蛋产量增速。三是抓饲草基地建设,繁荣牛羊驴等草食家畜养殖。加快推进饲草基地和“粮改饲”项目建设,扩大全市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面积,普及推广全株玉米青贮技术和草食畜标准化饲养技术。
——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抓手,持续推进畜禽养殖绿色发展。一是构建种养循环体系。以“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依托,积极引导畜禽养殖围绕(靠近)果菜和粮食主产区发展,逐步构建“果菜(粮)—饲—养—肥—果菜(粮)”种养循环体系。二是开展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工作。通过以奖代补、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率达到9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三是总结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典型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总结推广如“丰淋模式”“长荣模式”等适合我市发展的,接地气、能操作、可复制的粪污处理和综合利用典型模式,进一步擦亮运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典型模式名片。
——以三级防疫网络为抓手,持续确保区域内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一是完善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加强对基层防疫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特别要做好乡村两级防疫人员配备、培训和经费保障工作,提高对重大动物疫病的早期预防处置能力。二是加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重点提升乡村两级防疫工作装备水平,通过公共服务主导和社会化服务依托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基层站所基础实验设备、交通工具和信息化办公设备配置齐全。三是严格执行强制性免疫制度。对国家规定的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按照“政府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要求,确保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
——以完善安全监管措施为抓手,持续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强化投入品使用环节监管。培育一批饲料、兽药名优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加大对饲料、兽药质量监督的抽检密度,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加强执业兽医、乡村兽医准入和从业管理,强化畜禽规模养殖场落实执业兽医和处方制度。二是强化屠宰检疫与无害化处理监管。加快“智慧动检”平台建设。严格落实电子出证和“两证两章”制度。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提升集中处理比例。三是强化规模养殖场日常监管。督促规模养殖场规范生产管理、建立生产记录、严格投入品使用等,实现畜禽产品生产过程可控,销售渠道可查,产品质量可追溯。
——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为抓手,持续推动畜牧业提质增效。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全市畜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必须同禁养区和限养区的划分相结合,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结合,同市委“一区五带”的发展布局相结合,同全省中南部家禽优势群划分相结合,逐步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生产高效的产业布局。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在企业结构上,扶持一批养殖场、饲料厂、兽药厂和畜禽产品加工厂,构建健全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在产品结构上,加大对“土猪”“土鸡”等优质畜禽品种及蜂、兔等特色品种的开发利用工作;在品牌结构上,引导企业走“三品一标”之路,优先打造一批如“晋龙”鲜鸡蛋、“憨香”猪肉、“香万家”卤汁土杂鸡等优质畜禽产品品牌。三是促进一二三产融合。鼓励和引导畜牧企业发展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带动主产区畜禽产品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增值。积极发展畜禽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农超(校、社)对接等现代营销方式,打造实体虚拟、线上线下畜禽产品销售新业态。
(责任编辑:樊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