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351-3238289 邮箱:1450352871@qq.com
微信
微博
首页 > 吕梁故事红色记忆 > 正文
众志成城——创建全民族抗战的根据地
2019-09-25 19:19:29 来源:吕梁晚报

把山西作为华北抗日的“立脚点”和发展抗战的“出发地”,一方面是其特殊的自然条件便于开展游击战争,便于向周围辐射、扩展,进而实行战略大展开。另一方面是晋西北的吕梁山已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局面。早在1930年,吕梁山区就已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创建了小块根据地。1936年2月下旬,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军一军团、十五军团组成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进入吕梁境内。红军东征历时75天,转战晋西南、晋中和晋西北的广大地区,积极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打土豪、斗地主、分财物,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地方组织,成立抗日群众团体,组织抗日义勇军,仅在吕梁扩军就达3000余人,筹款300余万元,中阳、石楼、交口等县创建的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达40余个。红军东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吕梁乃至山西播下了民族革命的火种,营造了强大的抗日声势;参加红军的革命者在抗战爆发后又随八路军东渡黄河回到吕梁,成为创建吕梁抗日根据地、点燃抗日烽火的骨干力量,为吕梁乃至山西开展抗日斗争奠定了群众基础。
      1937年9月,八路军挺进山西抗日前线,115师、120师和八路军总政治部,分别在晋西南(以孝义、中阳为中心),晋西北(以离石、兴县为中心)实施战略部署。地方党组织、八路军、牺盟会、动委会等几股力量在吕梁地区大汇合,县、区、村各级党组织迅速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和进步力量很快发展壮大,共产党组织很快成为地方抗战的领导核心。
      (一)中共吕梁地方党组织的建立
      1937年10月,以共产党员雷任民为政治委员的国民兵军官教导9团由忻县转移到晋西北,争取并建立了临县、兴县、岚县3县政权,领导该地区“牺盟会”,协助120师开辟抗日根据地。11月,八路军120师地方工作团在岚县城组建了中共岚县县委;中共山西省委派张榘组建了中共离石县委;中共晋西北工委派中共党员刘国秀、李正亭、鱼得江以太原流亡学生的身份到达兴县,在县城内组建了中共兴县县委;中共山西省委派中共党员范铭到中阳县组建了中共中阳县工委。与此同时,中共汾阳县委建立,后改组为中共汾(阳)孝(义)特委。1938年8月,又组成中共汾孝中心县委,领导汾阳二、三、四、五、六区党的工作。
      1938年初,中共晋西北省委决定成立中共临县中心县委,以牺盟临县中心区为掩护开展工作。2月,中共方山县委成立,县委受“战动总会”党团领导,以牺盟分会名义开展工作。3月,“战动总会”游击1纵队根据程子华指示组成地方工作团,到达汾阳、文交边山一带开展工作,掩护开展文交边山、汾阳北部、介休县铁路以西地区党的工作,建立了一批农村党支部、党小组。4月至7月,八路军120师工作团在文水十多个村镇发展中共党员30余人,并建立两个农村党支部。8月,在文水县信贤村成立了中共文水县委,建立了二、三、四3个中共区委。
      1938年6月,中共晋西南省委组建了中共石楼县委,直属晋西南省委(区党委)领导,同年9月改属中共中离特委(地委)领导。1938年12月中共汾北工委成立。1939年3月,改建为汾北县委,属中共文交中心县委领导。
      兴县、岚县、保德县是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腹地,120师师部和中共晋西北区党委的驻地。1938年4月,中共晋西北省委决定建立兴(县)岚(县)保(德)中心县委,联系并指导3个县的工作。1939年春,中共临县中心县委改建为中共临县地委。2月,撤销中共兴(县)岚(县)保(德)中心县委,兴县、岚县两个县委归属中共临县地委领导。
      (二)抗日救国群众团体的成立
      在中国共产党吕梁地方组织壮大的同时,党组织依托八路军、新军等地方武装力量开展工作,动员群众抗日。各县组建了抗日游击队和人民武装自卫队等地方抗日武装,各县牺盟会、动委会和各级工、农、青、妇抗日救国群众团体迅速成立。
      1937年11月中旬,“战动总会”移驻离石后,即派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动员组织农民在离石县马茂庄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在其影响下,农会在离石县接二连三地组织起来,“战动总会”随即向各县“动委会”发出关于建立农会的指示信。至1939年11月,仅临县牺盟中心区农救会员就达140500人。
      1937年l2月,“战动总会”在离石组建了妇女工作团,工作团先在离石县农村组织妇女协会开展了一段时期的工作,接着分赴各县开展妇女工作。各县“动委会”举办地方干部训练班,吸收部分女教师、女学生参加学习,她们受训后,就在本县负责建立妇女抗日救国会。
      1937年l2月,“战动总会”在离石建立青年工作团,开展青年工作,深入农村成立青救会。并于1939年2月召开了晋西北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青代会后,各分区、县、村迅速健全了青救会组织,各级党委增设青年工作机构或确定专职青年工作干部。青年运动蓬勃发展,成为晋绥边区开展各项工作的生力军。
      从抗战开始到1939年的两年多时间内,地方党组织、八路军、牺盟会、动委、抗日游击队、人民武装自卫队及农、妇、青等团体在吕梁地区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些组织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呼吁各界、各阶层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斗争;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抗日游击战争,开辟了敌后战场,开创了晋西南和晋西北两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三)中共吕梁地方组织的巩固和扩大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人民力量逐步壮大,使日本侵略者心惊胆战,也使国民党顽固派感到惶恐不安。1939年底,在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阎锡山顽固派势力在晋西南、晋西北地区妄图占领根据地,镇压共产党,打垮八路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晋西事变”。事变的和平解决,进一步发展了抗日武装力量,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晋西事变后,共产党为争取山西时局的好转,促成与阎锡山继续团结抗战,在吕梁区域内划定界线,达成了八路军与旧军防区的协议。以吕梁地区汾阳经离石至军渡的公路为界,路南的晋西南为阎军驻防区,党的工作转入秘密状态;路北的晋西北为八路军和新军的驻防区,从此晋西北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结束了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共存的局面。
      晋西北反共顽固势力被肃清后,为了迅速稳定局势,巩固和建设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便立即着手建立健全新的党、政、军组织以及统一的群众组织机构。从1940年2月起,中共晋西区党委(1942年8月改称晋绥分局)、晋西北行署(1943年11月改称晋绥行署)、晋西北军区(1942年9月改称晋绥军区)先后在兴县成立并长期驻扎,党政军组织下设若干个地县级组织。其中在吕梁区域内的北部、南部各县分5个区域建立了地委(含工委或中心县委),在北部3个区域还建立了专署、军分区和抗联。其时在北部区域曾建立的机构有:以兴县为中心成立了晋西北(后称晋绥)一分区(分区内党政军组织分别称一地委、一专署、一军分区,下同),辖兴县、岚县、神府3县;成立了以临县为中心的四分区(1942年12月改称三分区),辖临县、临南、离石、离东、方山、中离等6县;成立了以交城为中心的八分区,辖交城、交西、汾阳、阳曲等7县。地级机构之下先后成立了20个县委和工委,12个抗日民主县政府。吕梁南部区域由于属于阎锡山统治区,只有党组织进行秘密活动,这一区域先后建立的地级机构有:中共汾孝中心县委、中共汾平介孝工委、中共沿河工委、中共沿河地委、中共河东工委等组织,这些党组织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领导开展汾阳、孝义区域和中阳、石楼区域内党的地下秘密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
      在面积相对较小的吕梁区域里同时存在一个战略区组织和五个地级组织,这在当时的抗日根据地是绝无仅有的。吕梁地、县两级党政组织在中共晋西区党委(晋绥分局)、晋西北行署(晋绥行署)的领导下,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为抗日根据地陆续制定的十大政策,加强对敌斗争,粉碎了敌人一次次“围攻”,使吕梁根据地日渐巩固起来,作为屏障有力地保卫了陕甘宁和大西北,拱卫了延安和中共中央,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连接华北、东北、华东各战略地区的关键枢纽。(张秀芳)

(责任编辑:李鑫焱)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