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351-3238289 邮箱:1450352871@qq.com
微信
微博
首页 > 忻府区北关小学 > 正文
忻府区北关小学:寻访好问故园 传承遗山之风
2020-05-04 09:14:39 来源:三晋传媒网

       本网讯(记者张晋康 韩雅丽)4月28日下午,忻府区北关小学王伟校长带领该校“好问研究社”23位教师,寻访元好问先生故园,体会先生简居山野,攻心修文的遗山风韵。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作者就是金末元初著名的文坛奇才——元好问先生。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人(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元好问故居位于山西忻州西张乡韩岩村,如今这里是研究元好问思想和学习精神的重要场所。院落四周用三米多高的砖框土坯墙围成方形,向南开启的拱形砖砌大门上方镶嵌着晚清名臣徐继畲题写的“野史亭”。步入后,在中轴线上一条正对大门由碎石铺就的近二十米宽的笔直甬道的尽头,是一个巍然耸立高达十二米的石基木身攒山顶房屋式六角亭,便是先生主持修建、后世又多次复建或修葺的野史亭。

  亭子设计奇特,构筑精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整体用六根木柱支撑,亭内正壁是元好问石刻画像,左右两边是遗山墨迹,或楷或草,颇具功力。亭的正面是双开木门,东南、西南两个侧立面为木格窗棂,另外三面墙体以青砖砌到亭顶,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房屋。先生的宿处位于亭子背后一片菜地的最北面。正厅为悬山式建筑,屋内安放着刷过金粉的元好问石膏坐像,东西厢房为硬山式建筑。

  王校长介绍,据记载先生正是在野史亭编纂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文献《中州集》和《壬辰杂编》,此亭决非一间休闲之所,它是先生许多文化鸿篇的诞生之处,也是数度游走他乡回归故里后的唯一栖居地。

  进入陵园,林木遮荫,松柏夹道,莳花竞放,一派古朴肃穆的氛围。元墓建在亭的正西,通道两边对称排列着石翁、石羊、石虎,里面为棚顶式享堂三楹,右有石碑三道,正中为墓丘。迎面立有一块汉白玉方碑,上书醒目的大字“元好问墓”。再向前走百余步,一个砖砌的拱形大门突现眼前,门额上书以“元墓”两个大字,系清朝乾隆年间忻州知州汪本直的手迹。进入大门,立在元墓正中央的,是一通三尺短碑,上书“诗人元遗山之墓”七个明体字,系先生弟子按照先生生前所嘱,买石刻之。元墓并不是一人之墓,而是祖坟,里面埋葬着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养父、长子、长孙及其配偶,且这七座墓冢奇异地呈现出北斗星状。墓的一侧,碑碣林立,详细记载着先生的生平大业,政绩功勋。诗文石刻具有石刻艺术特征,均为珍贵的遗产。

  元好问的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众多诗词里在百姓中流传最广的还是《摸鱼儿》,即后人所称的《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那是他赴并州赶考,在汾河滩遇到一位捕雁人。捕雁人讲:今早捕到一只雁,已死,另一只本已逃出罗网,竟悲鸣不肯去,后来撞到地上自杀了。他在万千感慨中,写下了此诗,并向捕雁人买了这忠贞之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岸边,堆起石头作标志,称之为“雁丘”(今为太原汾河公园的一处景点)。

  张慧英老师讲解《摸鱼儿·雁丘词》这首词,足以让天地动容,令山川悲绝。他是名副其实的金元泰斗,站在历史巅峰的千秋文宗,在各个领域都有卓越建树,为后人留下了一座精神富矿。时光虽然将他淹没在长河中,但他的诗文、著作、品格至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正如野史亭柱联所云:撰述辔龙门涑水,憩幽窗疏雨,采樜不遗,金元一代留文献。诗歌嫓山谷东坡,值沧海横流,宗工无愧,风格千秋著典型。

  老师们参观欣赏了碑文刻字。

  元好问先生学识渊博、文才出众,更兼备一身正气,心系故国,志于国史,有着“为往圣继绝学”之深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元好问诗词及文化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继承和发扬的。

  北关小学以“好问文化”为核心引领,凝聚出“承遗山之风,做明德之才”的校训,引导全校上下传承元好问先生之遗风,心怀敬仰,向其看齐并发扬光大。

  王伟校长表示:今天我们研究元好问,就是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其民族精神,北关小学师生将从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实力量,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责任编辑 孙娜)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