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的时候,从四五岁记事起,就记得爷爷和他的“铁哥们”,我称他为梅海爷爷,经常在一起用个绿酒瓶去村里供销社打散酒。酒瓶的瓶颈上栓着个绳子环套,瓶口是用木头塞子塞得很紧。夏天,他们在集体盐坊熬盐,干苦力活,很累。两人就买几粒花生米莲花仁或几块豆腐干,打一瓶散酒,小喝一顿,解解乏。
幼小的我和二姐有时候碰见了,就在爷爷的门缝里悄悄地瞅瞅,见他俩喝酒时,爷爷总是很慈祥和蔼可亲的,给我和二姐每人三到五粒花生米。长大后读到鲁迅写的《孔乙己》,才知道喝酒的人都是恋自己的下酒菜。可是爷爷没有说过“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总是笑着问,“还想吃吗”?梅海爷爷也从纸包里再拿几粒给我们时,我和二姐早跑得很远的地方找小伙伴们玩去了。
有时候爷爷冬天去拾柴放羊不在家时,我会悄悄地溜进他那温暖的屋里,躺在发热的土炕上,盖上羊皮袄小憩一会儿,好惬意啊,静静地看着爷爷的屋内摆设,只见在窗台上放着他心爱的绿色酒瓶,爷爷总是在闲时用布子把它擦着光亮光亮,就像他的心头宝贝。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八岁了,上了小学二年级了,那年盛夏,天气炎热。见老师说:“大家以后下午来上学,可以从家里带瓶水来,以防中暑。”同学们眼里充满着喜悦的光芒,兴奋地放学回家了,都准备拿水瓶。我也回家了,父亲常年在外教书很少回家,爷爷有苦力,人又实在,不是给集体熬盐就是放羊,妈妈天天去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还兼做我姐弟三人和爷爷的饭,所以一家大人都很辛苦。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很低声地说:“妈,老师允许我们下午用瓶子带水喝,以防中暑。”妈妈忙说:“咱家你爸爸也常年不在家,瓶子基本没有,厨房里都是醋壶酱钵子,哪里有多余的空瓶子,哎,先吃饭吧,吃完饭后,咱再想办法哇。"我心事重重地,慢慢嚼咽了几口玉米窝头,喝了一碗稀饭。走到院子里的大树下,躺在苇席上睡着了。午睡醒来后,我揉揉眼睛,只见慈祥的爷爷,把他心爱的酒瓶,拿出来,用清水冲了又冲,涮了又涮,把沉淀了多少年的酒味冲洗干净。将晾好的凉开水灌进又捏了几粒糖精,放进瓶里,再用菜刀把高粱杆切一小段,正好塞住酒瓶口,让我下装水带到学校喝水,我好激动,心里美滋滋地背起书包,拿起绿酒瓶,小心翼翼地来到学校。
一个班有三十来个同学,可是带来水的只有十二三个。杨二的父亲常年在外当建筑工不经常在家,王林的父亲也在轩岗煤矿当矿工不经常回来,刘兰家穷得没有多余的瓶子,可见当时农村多么物质匮乏,就是个普通的酒瓶也没有多余的。没有带水瓶的同学好羡慕我们带来水的,我们把水瓶整整齐齐地摆在教室的窗台上,老师开始上课了,那天我上课听得格外认真,用眼的余光瞭着我的水瓶,是那个绿色的、高高的、栓绳子的、高粱秆塞瓶口的。下午上完三节课后,活动课期间,我们可以自由活动了,整整读了三堂课,嗓子已经很干涩了,又是在夏天,我们每位带水的网学开水瓶,用小嘴慢慢地喝着,真好喝,快,我的糖精水还很甜,放糖精水的不多见杨二、高三、王林好几个小伙伴围在我的身旁,看着我喝水,我便给他们你一口他一口的品尝着,真是甜呢,伙伴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灿烂天真的笑脸…
真是难忘的酒瓶,我的孩子现在也上小学了,只见我爱人经常给孩子调换着不同样式的装水瓶子,有塑料的、有玻璃真空的,有钢化的,造型各异,品种繁多。但是孩子没有我们童年时代的惊喜和幸福甜蜜的感觉。过去物质那么匮乏,但是人们是幸福阳光的,人与人之间是友爱的。而现在的物质丰富了,可是幸福指数明显不及我们那个年代。
后来我参军了,老家的老房子也翻新修盖了,亲爱的爷爷也仙逝多年。可是那个我们爷孙俩心爱的绿色酒瓶永远在我的心间。如今每逢清明节,我总要专门上祖坟,看看爷爷的坟茔。抛撒些新土,烧纸祭奠,朴素的坟墓旁没有任何宽厚高大的墓碑,可是在摆满供品的桌子上,总有我为爷爷装满好酒的酒瓶。(文/高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