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监督举报电话:0351-5687051 邮箱:sjbkjb@163.com
微信
微博
首页 > 生态山西 > 正文
山西:推动绿色发展 增加百姓福祉
2021-11-03 10:06:11 来源:山西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探索低碳清洁高效的发展模式,夯实了转型发展的绿色底色。同时,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三晋百姓获得了更多生态环境幸福感。

绿色能源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在‘双碳’背景下,对环保的要求愈发严格。特别是对于紧邻皇城相府景区的阳城电厂来说,环保问题显得尤为迫切,是重中之重。”10月12日,阳城电厂副总工程师刘林虎介绍,阳城电厂着眼“双碳”目标,打造“绿色低碳,多能互补、高效协同、数字智慧”的世界一流能源供应商,积极探索并践行低碳清洁、安全高效的环保新模式。阳城电厂曾首开“西电东输”先河,是我国第一个变输煤为输电的示范性工程、全国第一个跨大区远距离超高压交流发输电工程、第一个由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直接调度的电厂。

刘林虎介绍说:“近年来,电厂大力投入,对烟气污染物排放进行综合治理,点面结合,对无组织排放污染进行严格控制。实时环保数据透明,实现了烟气及废水自动在线监测。同时,主动服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全力打造风光火热储基地,全速推进一流综合能源基地建设。”

阳城电厂在积极打造“绿色电厂”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服务地方建设,推进“温暖阳城”建设,利用电厂余热为阳城县及周边乡镇供热供暖,供热面积达到了580万平方米。目前,向晋城市区的供热改造工程正在积极推进。该项目采用长距离、大温差供热技术,规划供热面积约3000万平方米,覆盖晋城市西城区、泽州县城及周边村镇,受益人口约60万人。项目全部建成后,同国投电厂形成东西两大热源联网互补的格局,助力市区范围全部实现清洁取暖,具有明显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林虎说,该项目投运后将取代晋城市区及周边17台采暖小锅炉和17万吨散烧煤,有效降低区域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

我省能源企业纷纷探索运营新模式,降低能耗,突破生产过程中的节能改造技术壁垒,减少碳排放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绿色转型 探索高效发展模式

晋南钢铁集团以焦化厂和炼钢厂的尾气为原料,年产30万吨乙二醇、15万吨LNG(液化天然气),是全球首套综合利用焦炉气和转炉气生产乙二醇的装置,实现了尾气利用。该公司副总裁武建伟告诉记者:“经测算,前半年,公司上游产业减排二氧化碳56.5万吨、氮氧化物274.2吨,有效降低了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为企业在2030年碳达峰提前布局,创造绿色碳汇,降低运营成本。”

10月11日,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配套项目热电联产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是我省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重点工程。该产业生态园依托凯赛生物全球技术领先优势和市场先发优势,重点打造以生物基戊二胺、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单体材料为核心的产品,建设领先全球的千亿级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合成生物技术作为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新技术,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芮城县县长尚玉良介绍说:“2016年6月,总投资近80亿元的芮城光伏领跑技术基地项目成功获批,芮城是全国唯一获批县。2017年8月,一期工程在全国八大基地中率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项目全部投产达效后,年可增加地区生产总值1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5亿元;建设流转土地租金及光伏板养护,可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年增加农民收入近3000万元。”

日前,我省印发《山西省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2021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以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基地建设、项目支持为主要内容,推进工业固废由“低效、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转变,力争全省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量达1.1亿吨以上。

我省产业结构正从“一煤独大”向“百花齐放”转变,大步走在“转型发展蹚新路”的路上。

绿色生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三北防护林等国家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启动太行山、吕梁山和“七河”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太行山水源涵养、燕山-长城沿线防风固沙功能得到加强,“七河”流域森林植被大幅提升,“五湖”建成三晋明珠,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黄河和京津冀生态屏障已然建成,促进黄河安澜,守护“华北水塔”,山西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十三五”全省累计营造林2307.35万亩,2020年营造林408.1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根据2019年省级森林资源年度清查,全省森林面积5450.93万亩,森林覆盖率23.18%,历史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3.04%)。到2020年底,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3%,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7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7.9%。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个,城郊森林公园61座,国家森林乡村255个,全国生态文化村22个。

湿地公园飞来天鹅,消失多年的鸟禽陆续现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基础越来越牢固。

右玉县作为我省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典型案例。2017年,右玉成立山西首家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2020年,全年接待游客达到4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6.43亿元。现在,右玉的绿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形成拥有75万只羊、40万亩小杂粮、4.2万亩多样化种植、20多家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的绿色产业体系。在“右玉精神”鼓舞下,山西生态文明建设掀起新高潮。右玉县、沁源县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右玉县、沁源县、芮城县、沁水县、蒲县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命名。

奋力满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三晋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美丽山西的发力点,让绿色成为山西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程国媛 王璟)

合作单位